孟子曾说:“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对于每个人来说,无修身,人不立。不管得志与否,修身处世应是每个人立世待人的基础修养,如泥石之于高山,溪流之于江海,于细微处见其可贵。
故为人,当修身以处世。
朝阳有其温暖和煦之格,故百草向之以生;细雨有其润物无声之格,故万物受之以长。上天亦有其好生之德,故天下人皆以善为上。自然万物,未有不以其各自独立品格处于世间的。人属万物之一,自然也应该修身济世。
修什么身?修仁,修礼,修志,修天下之美德!孔圣“知其不可而为之”,孟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庄子“万物与我为一”,中国的诸子先贤们早就为我们开启了修身的康庄大道。依中华之古训,有德才者是谓其一。可若是二者只可选一,那么选德为先。子曰:“如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斯之谓欤?
当然了,现在我们修身当然不可只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之后当处世。
修身为先,后处爱人之世。读书人当以仁为己任。“泛爱众”“博施于民”都是每个修身士子的处事原则。爱天下之人,必有星火燎原之势,人人爱己及人,那么整个社会便会取道“大同”。
修身为先,后处无愧之世。孟夫子自认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苏轼也诗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若非品格之高,何来这铮铮而自在的傲气与傲骨?三尺青竹内空而直立于劲风之中,可也是这“无愧”二字?
修身为先,后处建功之世。大丈夫当如陈蕃有清世之志,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要“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一览众山小”,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流淌在中华民族昂扬奋进、建功立业的血脉豪情中!到老时,我们也许才会徐徐说起“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修身先要立志,理想永远是航行的灯塔,普天之下有立德立言之人,孰非有远志者?志存高远,方能迈步执着,不偏不倚。其次要意志坚定,知其不可仍为之。修身之路无坦途,当披荆斩棘以登顶。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若是这世间修身易处,那何来争鸣齐放的百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末了,要记得慎于言而敏于行。做闻一多先生口中“行的高标”,将所学所得付诸实践。一切的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落到实处才是修身的进步。
君子修身以处世,如古木沐阳光雨露而生长,必将卓然屹立于天地,而有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