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A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7日
风起安塞:文化+旅游
风起安塞:文化+旅游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建成效果图

  腰鼓表演
  魏塔民俗文化村将全力打造“黄土文化风貌第一村”

  魏塔民俗文化村绘画写生基地建成效果图
  陕北民歌表演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正在进行民居改造

  西营民俗文化村建成效果图
  黄土高原呐,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聚焦五张文化名片开出民间艺术奇葩
  安塞,这座根植于黄土地上的文化之城,以磅礴的民俗文化力量,屹立于浩渺的历史洪流中。《诗经》有云:“击鼓其镗,勇跃用兵。”安塞腰鼓之所以名动天下,正是以其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为黄土高原,为黄河流水,写下雄奇壮观的注脚。
  安塞位于延安市北部,辖8镇3个街道办事处,117个村,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43万。安塞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古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安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被专家称为“保留、承传中华民族古老民间文化艺术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安塞剪纸被誉为“活化石”,安塞农民画被誉为“东方毕加索之作”,安塞民歌手众多,演唱原汁原味,又被誉为“信天游的故乡”。
  安塞被注入的,是文化的精魂与艺术的血脉。今年5月,安塞被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毋庸置疑,对于安塞而言,这一称号实至名归。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安塞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名义,保留传承着辉煌灿烂的黄土民间艺术,孕育出民间文化的艺术奇葩:享誉四海的民间剪纸、独具魅力的民间绘画、高亢质朴的陕北民歌和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
  作为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之乡,如何有效发挥安塞黄土文化底蕴的独特优势,将文化旅游这张牌打出去?安塞是实实在在动了一番脑筋的。围绕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安塞区以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坚持“文旅兴业”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共计投资3200万元,新建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三个民俗文化村,将安塞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曲艺等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文化旅游扶贫统筹推进。值得一提的是,三个文化村完全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业,惠及全区3万~5万名群众。
  继承且传承,创新并创造,安塞人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安塞的创新创造精神,是在守住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积极挖掘探索文化潜能,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党的十九大之后,安塞区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以“世界眼光”定位未来城市发展“风起安塞”战略目标。以“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将安塞建设成为“陕北新天地”。依托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让文化植入旅游,让旅游承载文化,加快“一业兴多业、旅游促四化”发展步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陕北新天地”。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培育“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原生态民歌”演唱村等文化产业村。
  此前,囿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合度不高,旅游资源相对分散,安塞的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并没有固定的实体,各项文化品牌也未完全落地。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也没有进行资源整合,这些发展瓶颈倒逼安塞认清现状,从文化旅游产业上找突破口。通过大力弘扬“文化安塞”理念,围绕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以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是,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演唱村三个民俗文化村在各方群策群力之下,应运而生。
  “民俗文化村的建成,很明显带动了安塞的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前,外地人来安塞旅游,想买个腰鼓做纪念品,却苦于找不到卖腰鼓的地方。现在逛完之后就可以在景区很方便地买到腰鼓等非遗旅游纪念品。来了有吃的,有住的,有逛的,有看的。”一位民俗文化村工作人员的切身感受,清晰地道出了民俗文化村所带来的喜人发展成果。
  安塞区将当地特色文化植入乡村建设,让文化真正能够惠民。按照“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工作要求,着力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比如在“千人腰鼓”场地等安置公益性岗位安保员、保洁员、饲养员、管理员等。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带动一批,从腰鼓表演、培训,民间艺术品制作中安置贫困户,保证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户户有岗位”,年收入达2万元的贫困户占到100%,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就业、稳定脱贫。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地村镇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安塞区适时抓住时机,全力打造巩固民俗文化乡村的旅游特色,通过演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文艺之乡安塞,感受这片“陕北新天地”。文化+旅游,使安塞的全域旅游按下快进键。上半年,总计接待游客56.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6%和178.6%。通过安塞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活起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走在安塞街头,抬头四处可见张贴以安塞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五张文化名片”为主题的宣传标识,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也在日臻深入地引导全民参与创建“富裕、文化、魅力”的“陕北新天地”。
  在这片貌似贫瘠却钟灵毓秀的黄土地上,安塞民间艺术这朵奇葩依然开得如此娇艳。遵循“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产业文化”的工作思路,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打造演艺精品,开发文化产品,使黄土风情浓郁的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响誉海内外。文化+旅游,使安塞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文化民俗旅游发展之路。
  2018年,是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精心打造陕北新天地。本着保护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演唱村等三个民俗文化村,着力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上实现新突破。三个民俗文化村于今年3月5日同时动工建设,其中冯家营民俗文化村一期工程于5月25日建成并开始试运营;魏塔民俗文化村于6月10日启动试运营;西营民俗文化村正在加紧建设中,主体工程即将封顶,预计9月底投入运营。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千人腰鼓舞动激情
  锣鼓喧天声中,冯家营千人腰鼓基地的大土坡上,随着摄人心魄的鼓点涌动,腾起的黄尘将腰鼓手们映衬得格外英武,奔放与豪迈,粗犷与刚劲的结合,无不让人感受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观众们不禁沉醉于这浓郁的黄土风情特色表演。这是冯家营腰鼓文化村的经典剧目,实景千人腰鼓表演的震撼场面让观者无不击节赞叹。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项目建设地,位于安塞城南3公里处的冯家营村,这里地势平坦,延河绕流,毗邻包茂高速、快速干道,省级公路等多条交通要道,交通极为便利;该村腰鼓文化源远流长,腰鼓人才极为众多。为充分挖掘安塞驰名中外的腰鼓文化,发展安塞旅游业,提升安塞形象,惠及安塞人民,充分利用该村的鼓文化和人才资源全力打造冯家营腰鼓文化村。冯家营民俗文化村项目,以古朴、典雅、陕北黄土文化风味浓郁为基本格局,集观赏、体验、生产、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规划面积达159.9亩,分为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腰鼓风情一条街、民间工艺服饰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实景剧演出区、宠物羊子观赏区、陕北特色民俗和餐饮区等九大区域,并配有洗手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为安塞餐饮、住宿、地方特色产品等方面带来约180万元的经济效益。该文化村整体建成投入运营后,预计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
  冯家营村有腰鼓手246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只有6岁,这些被以公司化的方式整合起来的村民,成为千人腰鼓表演中的成员。他们从文化中看到了希望,又从旅游中得到了实惠。 

   魏塔民俗文化村古村古落黄土文化
  古朴石磨、静谧小道、特色窑洞,魏塔民俗文化村这一精品文化工程,将物质与文化完美融合,凝结出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乡土文化艺术。无论是“黄土高原最完整的自然古村落”,还是“原生态村庄”的名头,都足以吸引诸多艺术家前来采风考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灵魂的这一美丽村落,堪称“文明的传承者”。
  魏塔民俗文化村依托安塞区“剪纸之乡”、“绘画之乡”的文化优势,以古朴、自然、原生态风味浓郁为基本格调,集观赏、体验、生产、居住、餐饮于一体,设有剪纸、农民画艺术培训基地;绘画写生基地;剪纸、农民画展馆等文化项目,总占地面积达366.7亩,位于楼平社区南部3公里处,距延安市大约30公里,村中魏姓人家代代繁衍,已有百余年历史。村落四周环山,呈圆形,像个聚宝盆。溪水清澈甘甜,聚水成潭如镜,故又名水镜沟。村落环境优美,树种繁多,由于地处偏远,故而得以保留。
  村民住宅主要是石窑洞,大部分为上世纪修建,各家窑洞相对集中,错落有序,层次分明,颇有立体感,村里保留着窑洞群、石磨、土路等古朴建筑,后来一直再未修建,陈旧的村貌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了上世纪陕北农村的面貌和特点,同时村里还保留了各类原始的农具和生活生产工具,具有浓厚的陕北农耕生活文化气息,加之该村土生土长出多位剪纸和农民画大师,于是近年来该古村落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影视家写生采风,各大电视台争相报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传承安塞民间手工技艺,发展安塞旅游业,提升安塞形象,惠及安塞人民,该项目将在不改变村子原貌、保留原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陕北剪纸、农民画艺术培训基地、绘画写生基地等文化项目;突出展示剪纸、农民画等原生态黄土民俗,力争打造“黄土文化风貌第一村”,并配套洗手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该项目以古朴、自然、原生态风味浓郁为基本格局,集观赏、体验、生产、居住、餐饮于一体,规划面积达224500㎡,占地面积336.7亩,其中古村落规划面积151000㎡,新村规划区域面积31000㎡,古村与新村中间规划区域面积42500㎡。
  魏塔民俗文化村设有书吧、餐厅、创作室、展览室、民宿及非遗传承人个人工作室,旨在更好地保护古村落,传承安塞民间手工技艺,打造“黄土文化风貌第一村”、原生态绘画写生基地、陕北风情影视基地。项目旅游辐射范围从魏塔古村向四周辐射,将更好的弘扬安塞民俗文化,带动安塞民俗文化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实现就业增收。 

   西营民俗文化村民歌嘹亮唱响风韵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安塞是陕北民歌的发祥地之一,近几年来,已有多位陕北民间歌手走上央视媒体,走向全国,在民歌领域熠熠生辉。日前正在建设当中的“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正是安塞区着力打造的民歌民俗文化村重要项目,目前,景区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到今年9月底正式对外营业。
  西营民俗文化村旨在打造“信天游大舞台”。项目位于安塞城北4.5公里处的西营村,这里山势合围,延河绕流,高速贯通、省道穿行,交通便利,充分利用该村独特的地势和优越的交通位置,把西营打造成一个富有陕北特色的曲艺演出基地。该项目以古朴、苍凉、陕北黄土文化风味浓郁为基本格局,集观赏、体验、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规划面积达126.4亩,分为可容纳500人的演出场馆、公共服务区、花卉园区、杂粮产区等区域,并配有洗手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虽然西营民俗文化村旨在打造的“信天游大舞台”还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但主体建筑的蓝图已经一目了然:大舞台的周边,建设的是观光农业采摘大棚,而在信天游大舞台的南边,后期即将建立美食一条街。此外,西营民俗文化村在景区里还规划了一个陕北民歌博物馆,要把这里变成培养、挖掘优秀民间歌手的基地。
  西营民俗文化村对于带动当地乡村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互惠互利的康庄大道。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思路,通过土地流转、以地折股和利润分红,区上鼓励村民和贫困户种植大棚以及加入到“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景区的建设中,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实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整合文旅资源挖掘保护传统文化
  通过强力打造冯家营的腰鼓文化村、西营的民歌大舞台和魏塔的黄土文化绘画村这三个民俗文化村,通过创办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竭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保护安塞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安塞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立运营公司,实行科学管理,通过专业化、科学化倾力打造有安塞特色的文化品牌,将安塞腰鼓、民歌、绘画、剪纸推向世界。一是优先雇佣贫困户,解决贫困户因家里的各种情况而不能外出务工的难题,目前冯家营有劳动能力的4名贫困户已经参与到建设中来,保洁员2名,保安2名。优先让贫困户参与各类演出的机会,已经为100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对冯家营景区内外进行全面的绿化,对公路、村民院落、围墙、窑洞等全面进行整修。三是优先发展“二三产业”。扶持贫困户优先发展产业,提供各类保障,在腰鼓产业的带动下预计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00元。冯家营、西营和魏塔三个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立,既能带动周边一系列文化的蓬勃发展,丰富安塞区的文化产业,又能带动安塞的旅游业实现长足发展,最终实现“文旅兴业”的战略目标。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西营信天游大舞台的打造,吸引着大批外来游客来到安塞,将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民俗特色产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为部分民众创收增收,拉动经济增长。三个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立将直接和间接带动2000余名农民实现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此外,在三个民俗文化村均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并充分利用游客服务中心把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等文化艺术产品进行全面整合,以期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同时,三个民俗文化村项目与延安、西安、汉中、安康、内蒙、福建等地的多家旅行社合作,继续扩大对外衔接,和全国更多的旅行社合作,为安塞带来更多游客,进一步提升安塞经济效益。
  在安塞的街头,四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旅游宣传广告。其中,有这样一则让人印象深刻的宣传语: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有一种舞蹈,震撼人心!
  有一种气势,奇伟磅礴;有一种活力,蓬勃四射。
  创新求变的安塞,正以矫健的步伐踏歌而行,以跃动民俗文化的舞姿,让古朴的城市焕发出蓬勃活力。全面发挥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刮起了“文化+旅游”的旋风。风起安塞,黄土地上的这片“陕北新天地”,指日可待。
   文化艺术报记者 宇文云波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