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要坐十年冷”,这句传统格言的意思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如果将其运用到书画创作上来,它告诫我们:寂寞耕耘、潜心研究、长期积累,是高水准艺术创造的不二法门。书画创作是个慢活,不能浮躁,没有捷径,必须沉下心去,苦练内功,方有所获。
可是近年来,在“全民书画热”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双重裹挟之下,书画家们似乎再也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向艺搞创作”了,他们纷纷“走”出书斋、画室,以异乎寻常的“入世”态度争先恐后地亮相于大众面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书画展在各种公共场所遍地开花。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目前书画界的繁荣,也折射出某些人的心态浮躁。
按理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艺术家和市民互动,让书画作品走出书斋,走出藏馆,培养和提升老百姓对书画的雅兴和爱好,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要稍加留意不难会发现,书画展上经常出现:开展当天会有熟人、媒体捧捧场,大型书画展还会举办开幕仪式,人流比较聚集,过后就很少有人去看了,甚至有的上午开展,下午偌大的展厅就只剩下工作人员和墙上的字画。
书画展变成了书画家、策展方的一厢情愿。究其原因,除了与一些书画展宣传的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弱有关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书画展作品本身魅力不足,很难留得住人。
为了迎合“展览需要”或“展出效果”,书画家们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大批适合于“挂起来”的作品,映入眼帘的不乏六尺、八尺、丈二匹乃至更大之作。而过去那种潜心书斋、逸笔草草、率性而为的怡情遣兴之作,譬如手札、尺牍、册页等却少见了踪影。“为展览而创作”或“创作为了展览”等心态催生的书画,其制作的痕迹越来越浓、流水线生产的成分愈来愈重,此等大作“视觉冲击力”是有了,殊不知“人文精神”“学术价值”与“自娱情怀”也在日渐失落!举办这样的书画展,与其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不如说是书画家们的“个人秀”更为恰切。这种缺少名家精品的书画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地区知名度可想而知。
虽然从策展本身来讲,无论是策展机构还是书画家,都希望展览有高曝光率,一来可以提高画家的知名度,二来可以为办展机构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事实上,门可罗雀的展览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已然成为书画家和策展机构的独角戏。
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书画展大有有增无减、越办越频繁之势。某些书法家不好好写字、美术家不好好画画,却热衷于搞展览,急于出名。归根结底,还是功利心太盛,为迎合大众口味从事创作,以致丧失了创作的主体精神。长此以往,书画创作成为牟利工具,书画家也就丧失了自我。笔者认为这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倒是一种轻浮、不尊重文化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而当前流行的“书画展”,与纯粹艺术交流基本没有关系,也不是面向群众的书画艺术普及活动,可称为浮躁的“书画现象”,这样的“书画展”只能浪费社会资源,助长热衷炒作、追名逐利以致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