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峥嵘岁月谱华章——读《梁家河》有感
○ 王国栋
   静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一种温润透心,灵魂反省、反思、沉淀之妙。感觉在阅读中,能给读者指点生活或工作迷津,让人茅塞顿开。
  情凝笔端,追忆苦难岁月,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一组习近平温情的插队岁月回忆,一段难忘的与群众水乳相融的生活片断,这些黑白影片,因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温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许多生活细节,开掘出了人性美的精神矿藏。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北京娃村里娃》章节中,习近平克服“北京娃”的娇气,忍受乡下的“跳蚤”:给炕上撒六六粉,进门时抖抖裤脚,烧一锅水把衣服烫一烫……这些生活细节因真实而生动,我小时候也在农村的土炕上睡了十几年,感同身受过。能理解习近平等北京知青,在梁家河这个贫穷落后、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地方,生存六年,确实不易。就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历练了习近平的意志和品质。他很快融入这种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为“仁义后生”。乡亲们从心底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习近平自然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
  读到这里,我反思,为什么有的扶贫干部能接地气,工作有声有色,有的相比就欠缺呢?我想,一是浮:沉不下身子,自认为高人一等,不愿驻村,走访入户吃苦。工作流于形式,不走心,应对检查全在一堆资料中。二是傲:与贫困户形成距离,导致工作墨守成规,守旧厌新。三是惰:懒得用笔,懒得用心,学习文件,写心得体会,从网上复制粘贴,千人一面,工作自然成效不佳。
  读《梁家河》,可以“治病”,去虚浮之气。读“永远的财富”章节,习近平在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就有一个村里人吃惊的计划出炉——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官一任,富民一方。他克服种种阻力,带领老百姓热火朝天干了起来。时光总会检验当初决策者的魄力和眼光,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读到这一段,我扪心自问: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战役中,我也下基层,为小寨镇、汤峪镇、焦岱镇、九间房镇、三里镇等镇几十个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核桃精细化管理技术》《花椒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我讲课时是否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我是否做到了,要给农民提供一升水,自己先贮备一桶水?我是否做到了,在下乡培训中追求工匠精神,在技术上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
  在乡村,我铭记三秦绿医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只啄木鸟,为了核桃园的硕果累累,为了果农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不辞辛苦。也许因为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更善于倾听果农心声,才使我一次次站在田间地头、林陌行间,为果农答疑解惑。在茫茫人海,我毫不起眼。但在乡村这个大舞台,我用心诠释一名高级农艺师的良知,尽力展示自己在专业领域独特的才华,只为在大地上留下我的背影,只为无数贫困户和果农对我的热情和赞赏。这是我读《梁家河》的又一启迪。
  我喜欢文学创作,已经由西安出版社公开出版《轻弹岁月》《素描时光》《心瓣上的花香》三本著作,获省内外征文三十余项奖。三本书都再版,配送农家书屋。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现场,我给许多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写了《葛牌东沟驻村扶贫纪事》组诗,被西安市脱贫攻坚宣传公众号采用;《葛牌村委会门口的桥》曾获陕西慈善诗歌征文二等奖;《葛牌东沟扶贫赋》《栉风沐雨东沟村》被蓝田脱贫攻坚宣传公众号采用。我能否写出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身里如闻饥冻声”,韦应物“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将取决于我自己的内心境界和悲悯情怀。今年六月,中共蓝田县委、蓝田县人民政府授予我“蓝田县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在感受到荣耀和光环的同时,我也明白了差距。如何在物欲横流中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不忘初心,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如何在新时代书写脱贫攻坚的纪实文学,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准和为时代立言的本领;如何在作品中呼唤公平和正义,道德和良心——任重而道远。这是我读《梁家河》的深度思考。
  读《梁家河》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勇于担当,做担当事,担当做事;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我要匠心独具,传承“工匠”精神,融入脱贫攻坚的潮流,做善良事,善心做事;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要有唐僧一样的恒心和善念,西天取经,不畏艰难。在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微妙处,表现普通劳动者的位卑忧国和高尚情操,为时代立言,为人民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