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吴起全县掀起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的热潮,我有幸买到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每晚必作为枕边书熟读几页,现在已经细致地阅读了三遍。习近平当年年仅15岁便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且遭受政治高压的艰苦条件下,克服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为人民做实事”的有担当的青年,并在村民的一致推荐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贴心人。每当捧起《梁家河》,我便能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所在的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点连素村,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也许是因为我和《梁家河》里描述习总书记当年到梁家河插队的处境有一些相似之处吧!同样的刚步入社会,同样的背井离乡,当年梁家河接纳了从北京来的习近平,而当年点连素也以它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从云南到陕北农村的我……
2007年,怀着一腔热忱,带着家人期望,我从家乡云南出发,来到延安大学求学,四年的大学时光,陕北人民的淳朴豪放吸引着我自觉地融入这片土地,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鼓舞激励着我不负韶华,矢志奋斗。2011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执着于扎根基层梦想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陕北。
2011年9月,我参加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考取后被分配到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一个叫点连素的村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点连素村,这个地处陕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小村庄,正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在点连素村,我学会了说陕北话、吃陕北饭,学会了生火炉、铡羊草,学会了怎样做群众工作,是它让我真正地成了陕北人。2013年9月,经过省公务员招录考试,我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被分配到吴起县吴起镇工作,自此离开了工作生活近2年的点连素。虽然离开了点连素,但这几年我仍与那里的村支书、主任,以及要好的村民保持着联系,心里也常会想起在点连素的点滴岁月。
去年临近过年时,点连素村支书给我打电话,说儿子结婚,邀请我参加婚礼,我爽快地答应了。倒换了几趟班车,行程近500公里,时隔5年,我再次回到了补浪河,回到了点连素。
再次见面,村支书和村民们都显得格外亲切,对我嘘寒问暖。我迫不及待想看看村里的现状,张支书笑着说:“点连素村这几年变化可大咧!”走在去往村两委办公室的路上,我留心地看到村民一组和二组的土路已硬化成了现在的柏油路。负责看管村部的老李带我参观了新修的村部,和我当年在这工作时已是大变样。走到当年我住的房间,我对老李说:“当时我就住在这,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老李笑着说:“对着哩,我记得当时打炉子还是我教你的呢。”时间过得真快,这一晃就是五年。离开村部,顺路来到村上养殖大户郑国民家,郑国民迎上前来说:“你说你来之前咋不打个招呼,我正喂羊呢,赶快!来屋里坐!”“叔,不坐了,我来就是想看看你们家的羊养成咋样了。”郑国民回答到:“养得还不错,你在那会儿我才养100多只,现在养了500多只,每年赚五六万块钱没有问题,而且村上和我一样的养殖户已经有20多户了,咱们村的羊在补浪河乡甚至区上都有名着呢!”听到这番话,由衷地替村民们感到高兴。告别郑国民,眼看已是下午五点,我便回到了村支书家。吃过喜宴,支书安排我住到他家,把喜事忙完已是深夜十二点,他便和我躺到一个炕上,虽然累了一天,但我俩都毫无睡意,便开始闲聊拉话。从点连素到补浪河的发展变化,从村里群众生产生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总之是谈天说地,无话不谈,不知不觉已到天明。吃过早饭,支书和村民挽留我多住几日,但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只好婉言谢绝。支书看我留不住,便执意要把我送到乡上的客运站,临别前,他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好后生,你来陕北不容易,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虽然你现在到了吴起工作,但还是要和当年在点连素时一样,与村民领导同事多相处、多交心,把工作干好,这样才不会后悔。”支书的话说到了我心坎里,我紧握他的手说:“我会的,有时间你和家人还有村民到吴起来,你们保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我在内心深处追问自己的初心和梦想时,不由得回忆起点连素的点滴岁月,又细细体会老支书对我说的那番话。是啊!不管将来走到哪儿,干什么工作,都不能忘了初心和梦想,不能忘了头顶的这片天,脚下这一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