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是以技巧造型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初步形成,经历唐、宋、元、明、清的漫长发展而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以技巧造型艺术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杂技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音乐、古典舞蹈,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审美个性,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艺术画面,以丰富的美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随着祖国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随着一代代艺术家不断的发展创新,今天的杂技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传统杂技节目,新编杂技节目,区域风情,板块式的整台表演,以及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天鹅湖》被杂技成功移植等等探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它们以健康的艺术美景拨动了观赏者的心弦。
杂技艺术的美蕴含于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即编导对生活的艺术审视,演员“对特点艺术内容的创造性发挥”,以及观众对特定艺术内容的独特理解。这三者中,演员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杂技演员所需要的素质。
艺术决定演员的意识存在,审美意识又作用于杂技艺术,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并从艺术活动中探求。也就是说,演员对杂技艺术的审美意识取决于杂技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离开了杂技艺术的整体创造,也就无所谓杂技演员的审美意识了。对杂技艺术的规律性和艺术个性了解越深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就会越高,才会对审美对象的美感有更好的抒发,在表演中更好地创造艺术美。
演员审美意识为客观存在的美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美,由此而形成无限循环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活动。因此,演员具备自觉的审美意识,对形成主体美的构筑,丰富完善对审美对象的创造,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人们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使自身对杂技艺术的认识不断上升,塑造出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传递强烈的美感,使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在不断探索、不断寻找、不断创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意象,并通过各种艺术与物质手段使审美意识变成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观存在,进而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密切相连,只有热爱艺术,追求健康的美,才能表现出特有节目中蕴含的深层美感。尤其是在杂技表演中,那些难以用语言表现,需要表达深层感情和情绪活动本质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作品来完成。艺术作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其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最本质的本质,杂技艺术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作为从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杂技演员们,仅仅完成编订的动作,还不能被视为高标准的要求,因为艺术是最富于个性的创造,任何既定的概念式的程序,都很难实现真正的情感流动,而优秀表演者创造性的临场发挥,却往往能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恰恰是表演者树立了正确的艺术观,经过自身的再度创作,发掘出了节目中蕴藏的人类情感本质,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如芭蕾杂技《天鹅湖》的成功,获得极高赞誉,创造了许多高难度的优美画面。当人类的某些本质展现在艺术表演之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个人的情感流露和高超的技术技巧,而是看到了我们民族坚忍不拔、灵巧机敏、聪慧气质的共同本质的表现。因而,提高演员自身的审美意识修养,是发展杂技艺术、创造艺术美境的关键。
杂技艺术的审美对象是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的:艺术的构思,艺术的形成,艺术的传达。演员审美修养的因素构成是通过演员的技巧美、形体美、舞蹈美,以及音乐灯光美等因素来实现的。
技巧美。技巧是杂技艺术的灵魂,是杂技艺术的主体,杂技是以技巧作为直接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的艺术个性是在发展高、新、难、稳、美的技巧中,使自己的美学个性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建筑起来的,如果抽掉技巧这一实质,也就失去了杂技的个性存在。高超的技巧与优美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便会产生美感,越是要求高的表演,就越是需要演员具有全面而娴熟的技巧。技巧美是为了解决稳定性与准确性,保证技巧组合画面的完整性,技巧艺术中的稳与准来源于基本功与技巧的娴熟程度,在整个杂技节目的表演中无比重要。
形体美,是讲演员外观形式的,包括脸型、体型等外形因素所形成的人身线条美。杂技演员形体美的体现,一是客观存在线条美的素质,二是在表演中以赋予象征性的形体造型,创造柔和轻松和谐优美的动态画面。形体美是创造杂技艺术美的因素之一,但还不能认为,形体美就是艺术美,形体美同演员的审美意识和技艺修养的结合,才会使艺术深化,创造出优美的韵律、美感和综合的整体结构,最终实现完美的艺术效果。
杂技是无言之诗,无言之乐,无言之舞,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抒发,表现演员高尚纯洁的心灵,是各种生活中的技艺情绪的再现。艺术表演中的意境美是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认识,艺术修养的积累和掌握,审美能力的传达和审美感受表现力的综合反映。
对演员进行审美教育是演员树立自我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的确立是要经过长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获取的,对杂技演员进行审美教育是为了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演员对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高尚健美的审美素质。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演员的审美素质,就要提高演员的文化水平,演员掌握了文化知识,文学文艺理论知识,才会增强对审美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艺术的突破、创新、出新,也要依赖于文化素质的修养、文化知识,是学习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风韵美感的能力。演员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审美修养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杂技艺术的特点是真实的,因为任何一个杂技节目的形成,都是起源于生活和劳动,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对生活主流的本质把握,是对杂技历史进程的热情讴歌,这当然是值得永远追求的艺术目标,有赖于各种因素的协力,才能逐步向前推进,所以说重视演员的主体因素的探讨,注重演员主体因素的教育,是保证杂技演员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