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展现了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深情厚谊。诚如习近平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40年后的2015年再次回到他生活和战斗了七年之久的地方。见到那些早已青春不再的昔日小伙伴,他依然能一一喊出他们的姓名;见到那些老窑洞,他都能记起那里曾经住的是谁家的后生;见到他曾经参与修建的沼气池、甜水井,他都能讲出很多跟它们有关的人和事……40多年过去了,他们和它们都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被总书记遗忘,依然鲜活地珍藏在总书记的记忆里,以致40多年后故地重游、触景生情,那些人和事他还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这足以说明,习近平同志当年跟梁家河的乡亲们在一起是多么的同甘共苦、水乳交融。
透过书中的零散叙述,我渐渐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知青岁月里刻苦读书学习和投身艰苦环境历练成长的一个个生动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获得洗礼和升华;这些故事,让我长久不能平静,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同志的崇敬,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读完《梁家河》,两点感受最深,一是习近平在艰苦生活中仍不忘阅读和学习的精神,二是他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当年的学习精神可以用《梁家河》中记录的“两箱书”来说明。时任梁家河大队书记的梁玉明记得,当年村民帮助插队来的知青们搬运行李时,发现其中有两个箱子特别沉,搬运的乡亲还嘀咕这箱子的主人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啊。最后才知道那两个箱子都是习近平的行李箱,里面装的都是他带来的书。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阅读了大量的书: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古今中外,什么都看!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习近平就会坐下来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记得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也看到了很多关于习近平爱阅读的故事。一个叫戴明的知青讲述的故事就印证了习近平对书本如饥似渴的热爱。戴明说,习近平当年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他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看了习近平同志热爱阅读和学习的往事,我觉得,一个不管身处何种境遇的人,只要不忘学习,就一定能提高自身学识,终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特别作为我们现阶段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从习近平同志身上看到学习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增强业务知识,更要加强其他相关门类学科知识的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更出色。
除了阅读,在书中我还感受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陕北做知青,特别是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当年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修筑了至今仍在发挥效用的淤地坝。为了给村里打一眼深水井,梁家河人回忆说,井挖到一米深的时候,需要有人下去,习近平每次都抢着干,井挖好之前他就没穿过干净衣服。当年这口井打成后,解决了村里人饮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如今村里的自来水水源依然是这口井。
习近平同志做过的实事大事还有很多,因为我是一名水利人,所以我更愿意把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民办实事的诸多故事浓缩概括为“一口井”的精神。
两箱书,一口井!就是我读完《梁家河》一书后的最大感受。“两箱书”告诫我们,要时刻不忘学习,不忘进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懂得不断进步,我们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口井”告诫我们,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读完《梁家河》,从小就生活在渭北这块黄土地上的我,也想用“两箱书”和“一口井”的精神告诫自己:不忘学习,踏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