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一前夕,我去延安参加由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市委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共同组建的延安书局揭牌仪式。当天晚上我和惠西平社长、宋亚萍总编辑以及延安书局很有朝气的负责人陈丽聊天,他们向我介绍了新组建的延安书局,介绍了延安书局围绕习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导精神,组织出版图书的一系列想法。在这里我得知《梁家河》初稿已经完成,将是延安书局推出的第一本重点图书。
记得那天聊得很晚,惠西平、宋亚萍和陈丽都很兴奋,他们讲了很多梁家河的故事,有的是我从来没听到过的,很新鲜很动人。《梁家河》在他们眼中,就像一个沐浴着阳光的新生胎儿。
因为这些故事,我推迟了返回北京的时间,专门去了梁家河。可能因为正值七一前夕,来这里参观访问的人格外多。虽然陈列很有内容,也很有秩序,但是总觉得和聊天时讲的“梁家河”对不上号。
近一年时间过去,终于见到惠西平社长带着《梁家河》来到北京。见面就问:“西平,这本书怎么现在才出来?”西平笑而不答。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前后共修改了45次,可见其中编创的工作量有多大。
当天拿到书,连夜读,书很好读、很爱读,娓娓道来,叙述十分真实,文风十分朴实,寓深刻人生哲理于通俗易读的文字之中。第二天就给西平社长打电话,谈了我的看法。平心而论,这是大手笔,是大家才能写出来的通俗读本。
西平社长接着我的话茬就说:“你别电话里说了,我也记不下。”他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你给写个书评吧!”过了几日不见动静,又发来短信:“老阎,催债的来了。”
我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见得多,就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但是接了惠西平让我写书评的电话,又自觉不自觉地、来回地读这本不到10万字的小书。这本书写得如此通俗凝练而又富有哲理,使得书评难写,姑且谈几点印象吧。
只有真实的才是感人的
这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一个印象。这本书描述了习近平从15岁多到22岁在梁家河的青春岁月。写的是青年习近平,严格地讲,是由青少年到刚刚进入青年的习近平。在这七年梁家河岁月里,他怎样完成了思想的转变,确立了人生目标,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真实是《梁家河》一书的最显著的特点。读此书,我们仿佛见到,一个十五六岁、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倔强而又略带稚气的北京青年,坐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仰望蓝天,眉头紧锁,哈姆雷特式的追问:Tobeornotobe,It’saquestion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青少年习近平,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由生活在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首都北京,一下子来到中国非常贫瘠的陕北农村,巨大的反差,让他难以适应。
书中讲到,涉世不深的习近平当了“逃兵”,但是回北京却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当成“倒流”关了几个月,被强制干埋下水管道的重体力活。
这是青少年习近平人生中的一次挫折,但也是一次很重要的经历。他从父亲习仲勋与群众亲密无间的言传身教中,以及姨父魏震五、姨妈齐云的劝说开导中,总结出了怎样融入社会、怎样融入陕北乡村的结论:凡事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还是凡事先从群众的意愿出发,这是能不能融入群众、能不能团结群众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思想通了,一切皆通。几个月的时间,青少年习近平经历一次重大的思想蜕变,一个离开梁家河时思想沮丧的青少年,充满自信地回到了梁家河,他相信,陕北的“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他”。
怎样融入梁家河
书中真实而又生动地记述了再次回到梁家河的青少年习近平脱胎换骨的过程。首先是生活关。大城市来的北京娃,从坚强地忍受跳蚤的叮咬,到开始寻找各种对付跳蚤的办法,最后同梁家河的乡亲们一样,“任跳蚤怎样叮咬,照样酣然入睡”。书中的这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其次是劳动关。梁家河人自称是受苦人,这里的土壤贫瘠,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地仅能打几十斤粮食,这里的劳动工具又很原始,这意味着梁家河人要付出更多的劳动。青少年习近平不论干什么活,都是拼命干,从不“撒奸儿”,艰苦的重体力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强壮了他的体魄。书中写道,习近平刚开始劳动,只能拿到六个工分,还没有妇女拿到的多,两年后,他能担着一百多斤的麦子,走十里山路,拿十个工分,这是最强壮的劳力所能拿到的最高工分。
青年习近平的生活和劳动能够融入梁家河,根源在于他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也深深地融入了梁家河。他把梁家河的乡亲们当成亲人,知道乡亲们的疾苦,也竭尽所能帮助乡亲们,直到他离开梁家河以后,乡亲们有困难还是找他,当时的伙伴写信给他,他必回复。敦厚朴实的梁家河乡亲看得上习近平,情感上接纳了习近平,都说近平这个后生仁义,都说近平这个后生好,这家端来的一碗酸菜,那家送来的一块馍,都融入着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他要离开梁家河那天,乡亲们没有去干活,送了他十多里。梁玉明等十二位伙伴更是步行四十多里把他送到县城。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习近平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但是他和梁家河的感情没有变化,始终如一地挂念着梁家河。有人患病找他帮助,他不仅看望,安排就医,还支付医疗费用。每次回到梁家河,他总要给乡亲们带去一些茶叶等礼物聊表心意。
在梁家河,他结交的农民朋友很多:梁玉明、石春阳、雷平生、武晖、刘永耀、王宪平等等,每个人和他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那么真挚,令人感动,而又励志。
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在物质很贫瘠的陕北,15岁的习近平如饥似渴地读着他所能见到的任何图书。上山放羊,他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读书,锄地锄到田头休息时,他也要读书。别人都是查阅字典,他却在读新华字典。他读书非常广泛,譬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更喜欢阅读更多的是中外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他阅读的书籍之多之广,令人诧异。著名作家路遥曾惊叹说,想不到比他小四岁的习近平读书这么多,知识面这么广。由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能够看出习近平对书的痴迷: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得知一位来自北京57中的学生有一本《浮士德》,竟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浮士德》是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代表作,虽是文学作品,但是思想性强,很深刻。习近平后来谈及此事,坦言:“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
在梁家河的七年,读书始终伴随着他,是他最快乐的精神享受,也是滋养他的坚定、自信与成熟的精神食粮,从这时起,读书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一种生活方式。
改变贫穷的梁家河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梁家河,原始而又贫穷。梁家河人住的是土窑洞,有人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冬天在衣服里缝上棉絮,夏天再把棉絮拆下来。粮食不够吃,过了正月十五,梁家河的不少村民锁上家门,加入外出讨饭的人流——这是当时度过饥荒的一种方式。
改变贫穷,首先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1973年初春,习近平被县上抽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在社员们有不同看法的情况下,拍板决定打坝治理神车沟,在短短的社教期间,带领乡亲们早出晚归,坝子打好了,赵家河大队增加了近百亩良田。1974年1月,在他递交了第11份入党申请书后,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几乎同时,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任党支部书记。爱思考、爱琢磨的习近平新官上任,决定为梁家河的乡亲们干一件大事——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所谓水坠坝,就是在山谷中间打两道坝,通过夏季雨水的冲刷让泥土淤存于两坝之间,形成大片良田。做这样一件事,既要说服乡亲们、动员乡亲们,还要讲科学。他请来县里的技术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怎样建坝,怎样引水,怎样加固,怎样防洪……习近平想得周密细致,讲得透彻明白,苦活重活他抢着干,终于干成了这件梁家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事,为梁家河一下子增添了大片良田,“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习近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在《人民日报》上得知四川省在大办沼气,去四川学习的经历。在当时,公社和大队都无权决定,于是他步行四十多里路去县里汇报了去四川学习和在梁家河建沼气池的想法,以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习近平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硬是在梁家河建成了延川县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
这就是心系乡亲们,知行合一,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青年习近平。从治理一个村,到治理一个县、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2004年8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回忆起在延安插队的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由此可以看到,梁家河铸就了青年习近平的精神动力和发展轨迹。
(本文作者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