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我理解书法是高端的写字,是汉字艺术化的书写形式。对书法,我谈不上研究,只是个人爱好驱使下的关注。
母亲六十年代初期中学毕业,她是我小学时候的老师,我人生中见到的第一个会写字的人是我的母亲。那时我家在农村,没有见过任何钢笔或毛笔字帖,也不知道人世间还有字帖这种东西,更不懂何为书法。孩童时我跟母亲学会了写字,后来转学到城里,我住在父亲的宿舍,看了父亲的工作笔记本和他起草的文件稿,觉得父亲的字比母亲的好,又模仿父亲的字。父亲见我对写字有兴趣,一次出差时,为我买了本《兰亭序》,看了这本书我非常震撼,觉得《兰亭序》比我所见的任何字都好,就用钢笔临写。
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因从事记者职业,多少年来东奔西走,忙忙碌碌,难能静下来,读帖看字多,实践学习少,眼高手低,但痴心难改,仍然爱好。现在,我从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谈几个书法方面的观点,与诸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商榷,谬误之处恳望指正。
要练字必须先看字
一个人从不懂字的好坏,到完全能鉴赏字的好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确实需要一个学习积累过程。我的一位收藏古董文物的朋友曾说:要识古玩,必须多看古玩,真货假货都看,见过真货看过假货,才能识别真假。书法也是如此,要认识字好坏,也需要多看,看历代名家名帖,看当下名家字,看不入门初学者的字,看烟盒、酒瓶上的题字,看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题字,看宾馆酒店和别人办公室悬挂的字,看外边重要建筑上名人的题字,看大学校名和出版社名称题字,看报刊刊头题字,看经营场所牌匾题字,逢年时有意识看对联……看多了你就懂了,审美眼光就高了,什么样的字好,什么样的字坏,心里就有了一杆秤,你评价字就不会随波逐流,有自己坚定的观点。写字是思维支配肢体来完成的手工活,所以思想意识理应在行动之前。
现在,我看到不少人,都不会看字就急于练字,这样写好写坏,哪里有缺点,哪里是优点,自己不知道。练字是不断改正毛病缺点的过程,你不知道毛病缺点出在哪里,怎么去改正呢?如果会看字,再去练字,你对自己的长处短处心中有数,练起字来就会扬长避短,练字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看字是练字必需的前奏,不会看字就去练字是在黑暗中摸索,要进步当然很困难。
怎样的字才算好字
有朋友问我:你们经常说这种字好那种字不好,怎样的字才算好字?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这就如同别人问你什么样的女人才是漂亮女人。如果具体针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评价它的优劣长短,这很简单。若要给好的字下一个贴切的定义还真不容易。因为字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的审美标准又各不相同,字好字坏有许多综合因素。
譬如鉴赏楷书:首先要看它的骨架是否协调得体,笔画是否精致,好的骨架和秀美的笔画是楷书最基本的元素。再看点画变化处理得是否灵活巧妙,字的神韵如何,整篇看去气势怎样,有无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鉴赏行书:行书是由楷书演变发展而来。书写比楷书快捷、自由;它字形活泼优美,自然、轻松,讲究笔画变化。运笔应从容自如,笔画间或出现随意附带的笔断意连,字里行间既可以看出你吸收了哪些东西,又不能完全与此相同,再将自己的个性贯穿其中。好的行书应基本具备这些特点。
鉴赏草书:草书是在行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的书体,它的基本法则是走笔简练、明快、流畅,以简代繁,时有夸张。笔画转折、点画过渡和字与字之间,不断出现飞白和牵丝,讲究粗细变化、大小变化;虚实结合、浓淡结合。草书追求字形飘逸、洒脱,注重整篇作品的气势神韵和情绪,飞白牵丝应用自然,对作品起到衬托作用。要从看似随意的笔画中窥视出其楷书和行书的底蕴。草书在所有书体中自由度最大,但绝不可无度自由,我行我素,胡写乱画。
鉴赏隶书:隶书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书体,它的基本骨架与楷书相似,蚕头燕尾的笔画是它最大的特点。隶书尽管分汉隶、唐隶、宋隶等几种,但不管哪种隶书,其基本特点是一致的。隶书和楷书一样,有些字因求美需要可以增减笔画,也可以改变结构。衡量隶书的好坏,在它具备了基本特点后,再看其神采、起笔和落笔,变化之处是否恰如其分,有无自己独特的痕迹。
鉴赏篆书:篆书的历史比楷书、行书、草书都早,它是由象形文字进化而来。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大篆因不易辨认,又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几乎被淘汰。我们现在看到的篆书绝大多数是小篆。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基本不能变化,不允许出现起落笔,主要靠骨架和粗细均匀的笔画造型。它与楷书和隶书的相同之处就是根据审美需要,可以变换结构,可以增减笔画。看篆书主要看它的骨架是否稳健,运笔是否均匀,结构变化和笔画增减是否美观。
楷书永远是基础
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不会站立要行走或奔跑,确实很难。也就像一个不认识字,没学习组词、造句、修辞逻辑的人,就要写一篇漂亮的散文,写一部优美的长篇小说。
楷书怎样学习,如何训练,为什么要学写楷书,古往今来理论很多,但说到底,练习楷书实际就是让人掌握字的骨架和笔画的书写方法。要掌握字的骨架,就不外乎要掌握笔画偏旁的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角度、距离,如果字的架子搭好了,笔画也写得精致到位了,楷书就算过关了。楷书是行书和草书必不可少的基础,这个规律谁都难以推翻。
有些人不练楷书走捷径,直接写行书或草书,并不是不可以。但这样你对字的基本构架含糊不清,在笔画造型、运笔技巧方面有断层,你的字就不入眼、不耐看,经不起推敲。
初始选帖如投胎
书法艺术传承发展几千年,派系繁多,名家荟萃,名帖宛若星辰。书体方面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基本书体,又派生出行楷、行草、狂草、变体楷书、变体行书、变体隶书、瘦金书、魏碑等等。不管哪种书体都不乏精品。放眼看去,我国书法艺术宝库犹如硕大无比的百花园,它们五光十色,芬芳四溢,各显娇艳。能传世的、我们看到的都属上乘之作。历代各种书体的名帖,像摆在我们面前一桌丰盛的酒席,每道菜都不错,哪个适合你的口味,你就觉得哪个更好。选帖也是这样,那些瀚如烟海个性各异的名帖尽管都好,哪种符合你的兴趣,你就会更偏爱哪种。你初期喜欢并选择的帖,可能会长时间地练习,这是你学习书法的母帖,之后再临写的帖是子帖。母帖选择了哪种,你就会对哪种字记忆较为深刻,哪种字对你的书法风格也会影响最大。也许往后你会临写其他多种字帖,因为母帖是你接触最早练习最多的字,进入创作阶段你作品里母帖的东西也会多一些,风格会更贴近母帖,所以初始练字选帖必须慎重。母帖对人一生的书法风格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有人对练字的误解
有些年长者常以自己练字时间长自豪,似乎练字时间越长字就越好,这是一种肤浅狭隘的理解。如果你按正规方法步骤去练,当然练习时间越长越好;如方法不对头,不临帖,我行我素随便写,练习时间越长越坏。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胡写乱画的时间长了,长期形成的毛病就会根深蒂固,改正就很困难。路子对了,即便是进步慢点,也是一天天前进;如随意乱写,练字是负效果。
几年前,我与书法界的一伙朋友吃饭,偶遇一位老人,他说自己七十六岁,练字五十多年。一听说他练字五十多年,大伙急不可耐,都想欣赏他的字。饭后一伙人兴致勃勃地跟随老人去了他家。果然地上、炕上、床上,写过的宣纸摞得到处都是,墙壁上也悬挂得满满当当。他的字算行书,所有的竖都拉成了很长的腿,一篇行书中间夹着隶书,你看不出他是哪一路,有谁的痕迹,从何而来。问他学过谁的字,他说他谁的都不学,完全是自己的风格,说临帖是抄袭,没有意思。问他参加过什么书展,他说自己从不参加任何展览,写字是自娱自乐,又问他行书中夹杂隶书,这种章法是哪来的,他说是自己的发明。更令人吃惊的是,不少作品是用五颜六色的广告色写成的,他说这样是为了花哨好看。一行八九个人都傻眼了,这帮人除了我,他们都是全国或省内获奖的书法家。我和这位老人第一次见面,完全是陌生人,如他是我的熟人或朋友,我会推心置腹地说:你胡写乱画五十多年,浪费了多少宣纸,制造了多少污染,以后阎王爷都要和你算账。别说写字,你看都看不了,如能看点字,你肯定不会这么写字。
我对书法创作的认识
临帖练字到一定程度,再上台阶就是创作了。原盘照抄古人的字,无疑不是创作;完全没有古帖的任何痕迹,是不入道不入格的胡写,也不能算创作。笔者认为,在临习多种名帖非常娴熟后,将几个或多个名家的特点、优点揉合其中,巧妙应用,字里有古人名人的痕迹,又不完全像某个人,不重复任何人,这样名优相互嫁接,血统正宗,再将自己的学习积累和审美观点渗透进去的东西才是书法创作。
我大概计算,从中学时代到现在三十多年,我在本地和外面的城市,看过一百多场书法展览,所见各类书体、各种流派风格的书法作品不计其数,但完全没有古帖痕迹独立创新的作品,我未曾见过。由此可见要在书法上有所创新,彻底抛开古人是不大可能的。
刹住书坛不正之风
现在书坛有不少践踏书法艺术的怪异现象令人费解:有些人坐着用小笔都写不好,却执巨型毛笔在大庭广众面前走着写、跑着写;有些人正着都写不好,却要倒着写;有些人单手都写不好,却用双手写;有些人右手都写不好,却用左手写;有些人四肢健全,却用嘴噙着笔写……如此种种,实际是不学无术者故弄玄虚,他们侮辱了书法艺术。他们将线条造型的书法艺术,歪曲为粗俗的肢体表演,这是对书法艺术认识上的极端错误。
去年听说网上传出个“书法神童”何世龙,我非常欣喜,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就在书法上出类拔萃成了名人。当仔细看了他的字,却很不是滋味,“书法神童”只不过是个路子还不规范的初学者。那么究竟是谁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呢?这样炒他就能成“书法神童”吗?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书法水平的提高,何世龙会悔恨这种名不副实的炒作。假如他的父母有点书法常识,也绝对不主张这么炒作,这样下去是祸害孩子,用佛教的话说是“罪过”。我承认多数人不识书法,但行家里手也不乏其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看何世龙的字,看他到底“神”在哪里?
几年前的一个盛夏,听说北京一位大腕书法家来榆林卖字,我和几个朋友相约而去,既想见识一下大家,同时想买几幅名家字收藏。这位名人四十五六岁,留着很长的头发,扎成马尾式的发型,满脸“马克思式”的胡子,他带着很多与省部级官员的大幅合影照片,自称给国家领导人写过字。当看了他的字,几个人从另一方面很佩服他:这样的字就敢拿出来卖,那么大的势,那么大的口气。我想国家领导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也起码是高级知识分子,总能看来些字吧。这种字就是真的给国家领导人写过,懂行者也会不屑一顾。他带来不少字,当场又写了很多,似乎字好坏是以量来论的。因这次活动阵势很大,我遇见不少熟人,我们在现场喝茶抽烟逗留了近四小时,直到走时也未见卖出一幅。这类人其实是书法界的“纸老虎”,他们靠的就是吹嘘。
在有些人看来,书法艺术家不是勤学苦练学出来的,而是吹出来的、炒出来的、装扮出来的。
牧歌(高宏雄),六十年代初出生于陕北,自幼酷爱书法,从事新闻工作,出版散文集《追寻飘逝的岁月》《黄土地的骄傲》《瞭望陕北》。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