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李元博《书法美学解析》像一次远游,又像一次次对于自己的追问。庄子说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现在我读书颇杂,兴趣多变,但读《书法美学解析》,似乎又回到了青年时期那种读书的状态,书还是这样的书,理论倒是如此的系统,但却有一种回归的感觉。
现在能够静下心做学问的确是一件难事,但这本书不静下心,是读不下去的。不但是静下心,还要对书法相当地娴熟,而本身又是一个实践者,才能从这本书中读出很多的味道,还会发现自己真是读书少,而精读更少。甚至不自觉地要去找更多的理论书来为自己充“电”。
美学曾经是八十年代的一门显学,现在已经相当地冷清,书法美学也喧闹了一阵,留下的成果——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山东、上海书画版),王强、刘树勇的《中国书法导论》(社会科学文献版),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版),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四川、天津、人美、商务版),楚默《书法解释学》(上海三联版),卞云和《书法哲学》(黑龙江版,这一本影响范围有限)……
在2017中国书坛风云榜的评选中,评委们对《书法美学解析》一致赞誉,认为在书法美学研究已经相当空缺的今天,李元博的这本书,填补了自陈振濂等二十年内的空白,不可多得!现在书法创作发展到现在,更应该以美学的视角,进行反思。我们关于书法史学的考据已经很多了,但对于书法美学、书法本体的再反思还是不够。
有意思的是,陈振濂的《书法美学》,是二十多年前(199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多年后,这本《书法美学解析》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学者,一个是公务员,但都对书法美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出版的时间上来看,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再过二十年,会不会有人再重新撰写书法美学一类的书,也未可知。
李元博所构建的书法美学体系和陈振濂、金学智、熊秉明还是不一样,前者带有更多的思辨性与逻辑性,有自身的严密性和实证意味。
二
李元博是读唯物辩证法理论和黑格尔《美学》颇为深入的人,这一本书基本是按着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美学体系,观照作者的创作实践与中国的美学体系完成的一本书。
他再三引述恩格斯《反杜林论》上的一段话: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前言1)
作者以这种方法,将书法放在了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放在对整个中国书法史及著名书法家的观照思考,新论叠出,读之对人大有裨益。这本书不是博士论文的书,也不是专门作为大学教材来撰写的书,他是以个人之力,用哲学与美学的观照来系统地研究书法,解读书法。当代书法家,受孙过庭《书谱》、刘熙载《书概》影响很大,能写一定的感受文字,上升到逻辑思维、条理性思维已经不易,再如果用系统性思维,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通过这本书,可以发现学书者在学习系统中的盲点,也可以发现原来用辩证唯物主义也能把书法作全面的阐释。我们过去过于用传统的方法,甚至用现代思维、现代意识来解读书法,而忽略了用辩证唯物主义也能将这个颇有深度的书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重新燃热的今天,这本书冥冥之中还有一种先见性,不管是耦合也罢,这本书让很多人——至少是我对书法再一次梳理,祛除疑问,归为理性。
书法的秘密可以解否?各人有各人的答案。李元博以这本厚书解析了我们曾经的疑惑,甚至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而是一个原来在公安战线上工作的一名战士。他在繁忙的工作中,还在思考“书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如同“我是谁”一样。这本厚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大的答案,有操有纵,有正有变,在很多书法家都是回避这个问题,要不就是模棱两可之间,李元博以自己的识见,层层拨笋般地搞了一个透彻。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本书也是李元博“一本书主义”观念的具体实践。这本书既能读出李元博的激情,更读出了李元博的理性。这本书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情,一种对书法痴情的爱,没有这种巨大的激情支撑,是很难完成的。同时,他又具备了相当冷峻的理性,分条细缕,详述备至。
《书法美学解析》出自于一种格局,它的语言叙述,保持着一贯如一的特色,思辨的带有概念性质的长句,对于读者来讲,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这是理论的激情,读的时候要有一种连贯性才能理解。
三 书法能不能建立一种美学体系,这一本书给出了李元博个人的答卷。不管你认同不认同,这一本书浸透了一位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书法家的深深的思考。
这本书前前后后写作了四年时间,四年时间可以干很多的事情,李元博伏于案头,身边是一堆书,脑子是几条线,每一个日子,是以每天的字数与读书算计的。
当代书法家能够如李元博者不多。他过去是一个军人,又在公安战线工作了多年,他能够写这样一本五十万字的书,真是不易!没有多年的理论功底,没有缜密的逻辑条理,是难以达到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是书法圈一个实践者,他以自己的实践,印证着自己的理论。他的论述可谓繁琐,他的句子颇为偏长,但他是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这个体系,将书法梳理得有条不紊。
现代性的理论,都具备了“破坏性”,但在李元博这里,是一种“建设性”。他不是在逆向思维,而是在正思维的结合点上。仅就书法理论来讲,当代书法理论成果,汗牛充栋,但也没有古人说得那么透彻,那么简约,那么历练。但作为当代的学人,存在着“继续说”的重任。李元博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系,完成着“继续说”的使命,并且是自觉地无私无怨地去做。它确实是系统的,但这种系统必须建立在一种理论的系统之中。没有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就有些读不懂了。我非常钦佩李元博老兄的大脑结构,完备详细,让我都有些跟不上。
书法有很复杂的因素,以现在的语言,实在无可尽之。古人以经验为道,发微至细,句句入实。当代人解释书法,中西合揉,似清亦浑。李元博对书法这个不能言的艺术而言之,妙机其微。从陕西乃至全国,如李元博者,多乎哉不多矣!
四
从“继续说”这个角度看,笔者专门找出在书坛影响广泛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和楚默的《书法解释学》与这本书做个对比。《书法美学解析》在上卷主要围绕着“书法的性质”展开的,由此引申到了中国书法史,结合流行的书法理论一一辨析。《中国书法美学》则是从书法的多质性,书法与其他艺术的比较,风格美与鉴赏品评,最后是书法美学思想史概观。金学智的理论受当时美学思想,强调“接受美学”和“主体论美学”。楚默《书法解释学》可以说是七论——书法体验论、作品论、创作论、想象论、接受论、意义论、批评论,更具备了一种主体的论知性。
“继续说”基本是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楚默是沿着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原理来解释书法,如伽达默尔说“理解是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一个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过去的和现代的不断融合”。金学智是接受美学的阔延。而李元博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加黑格尔。
三本书相比,各有其长处,不同的是身份。金学智是教授,楚默是长期研究书法精通多国外语的专家,而李元博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他的解释,如同他的“破案”,他完成着当代书法的新公案,为书法的新系统的阐释做着自己的努力。而书法界这种学术上的层层推进,不断深入的这种治学之境还是不多的。李元博通过自己的研究,也使自己对于书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五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思。书法的理论,本来是一个比较冷僻的学问,上不能治国经济,下不能吃饭充饥,本来是文人案头自语自况。中国书法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伟大载体,是靠个人的体悟与创作实践来完成的,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但是,在大学设了书法专业的系统后,这一门伟大的艺术很多就僵死在了那些“又臭又硬”的论文专著里。只有像李元博这样,把书法几乎当作了身家性命一般,才有了具备了某种宗教一样的情结,发而为文并发而为书。青灯萤语,墨黑字亮,写出辉煌篇章。
它没有那种酸腐的学术气,它活生生地来自自己,来自个人的领悟。
在美学论著上,李泽厚精粹,朱光潜渊厚,宗白华入禅,陈振濂铺排,陈方既累叠,叶秀山玄思,韩玉涛写意,金学智细微,朱良志深沉,邱振中现代……至李元博,思辨!
李元博在寂寂书桌之间,思通书史,心接诸贤,超越古今,直吐心声!
六 《书法美学解析》构筑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从这个体系又推演出了很多的新发现。而这些推演之中的发现,也是李元博此书最为吸引人的亮点,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他是以我们新时代主流的意识,借鉴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来完成当代对书法的新解释。
李元博曾经把黑格尔的《美学》读过多遍,也做了大量的笔记。但书法对于李元博,更是一个实践的美学,他把实践的直接感受放在建构的理论体系中检阅,别有意趣。
这本书实际是由两本书组成,也可以说是两个大部分组成,并且互相印证。
我特别欣赏李元博“以开放的心态”著书。陕西的学术界,很少有这种心态,陕西的书法界,也很少有这样的心态。这本书无形地要求人们,分析书法要有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也要有开放的心态。
李元博“用艺术哲学的思想认识和解析中国书法,用‘世界语’描绘中国文化瑰宝,解释书法的普遍规律和本质,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应该认真做好的一个方面的事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与气魄”(前言3)。这是李元博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书法家自觉的担当。
《书法美学解析》也是李元博自觉地融入“讲好中国故事”队伍里去,他没有讲颇为宏大的故事,他讲的是书法,他要把这个相当专业的领域,通过他的叙述和解析,让更多的人包括外国人理解书法并热爱书法。
五十万字,我相信,很少能够有人把这本书读完。李元博坐了四年的冷板凳,阐述了他对书法整体而完备的看法。读进去的人或者把全书通读的人,如果细细想来,这本书是一个互为联系的一个系统。看完全书,再把后面的表格读读,让人觉得特别的透悟,甚至连这本书在眼睛里也变薄了。李元博除了对哲学研究得非常深入,年轻时一定是数学和物理学得非常好。
李元博敏于行亦敏于思,做学问有一头扎下去的劲头。我在他的书房,看见那一整套商务版“汉译西方学术名著丛书”,有的读得很细。罗素的那本《西方哲学史》,他几乎每一页都批得密密麻麻,还有很多心得。做学问做到这个份上,你就能理解五十万字的这本书用四年的时间写出,是需要怎样的功夫!
对于书法,他写道:
书法就是要凭借这么一种独特的技术形式,即凭借最为简单的点画使转的书写,营造出优美明快的结构和线条,它是那样地浓淡相宜、抑扬流畅,奇正和谐,收放自如,惟妙惟肖地透露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是诗,它是画,它是音乐,它是天工巧夺,又是至人形态,它是人对自然力把握运用的艺术化的最高境界。(P289)
这是对书法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与认知,没有自身的深刻实践,是难以写出如此的感受。
这本书对于书法家,尤其是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书法家,会从中得到不少的启示,也会从此书,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
七 书中论及“坚持生活化书写”:
创作的灵感可以是随机的,创作的基础取之于经常书写的积累之中。……生活化书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弥补我们当代人与古人之间的差距。……其书写形式是轻松愉快的,它与心灵的关系是一种在常态之中自主性的追寻和发现,是一种书家本真个性的积淀和定位。(P256-257)
李元博抓住了“生活化书写”这个话题,实际是让传统介入生活,让自己真正能回到生活状态之中。书法艺术的生活化,能够让艺术家保持一种创作化的常态,能有一种平静的心理将艺术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是书有“人品即书品”的观点。指出心正不一定笔正,笔正不一定心正。书法之哲学不能概括书法之幽邃,人生之复杂不能概括书法之复杂!他在举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唐颜鲁公书残碑》后说:
以人论书,有着人品与书品相表里统一的统一的深刻见解,可以看作是书如其人的“心画”说的理论延伸。但也不尽然,“心画”说包含有天资、性情、学养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在内,而欧阳修只取道德一条了。(P35)
对于古人论点,有些我们几近奉做神明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的推理下提出自己的异议,据理力争,排除我们的误解,是这本书重要的价值之一。
八 现代理论的建立,都是在打破过去所形成的理论,打破权威而建立起的新理论。
如德国哲学家克拉考尔就认为齐美尔:“他反对从一般较高层的概念出发,借助于严密的概念形式,系统地推演出个体性的事实。他所有思想的展开,都紧紧扣住直接经验到的……”(转引自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版第155页。)李元博就是从自身的直接经验,从个性探讨书法作为共性的理论。他是要建立一个理论的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非常理性基础上的。他打破完全依靠感性基础所建构的理论,而形成自己的说法。
这本书本身就在打破过去的观念,以更为系统的方式解读书法,解读这个“不可名状”的传统艺术。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所说的:“在社会科学中,所有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的不稳定特征,我们必须加上‘破坏性’的标签,而‘破坏性’的根源在于:社会科学的论断都要重新进入到它所分析的情境中去。”(《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35页。)
这本书有不少鲜明的论点值得肯定:
上卷第一章中,“书法是中国文化士人能动的艺术创作”,在以往的书法著作中,强调书法的谱系,而对书法者身份的系统与整体考量不足。李元博在这本书明确提出,是“中国文化士人”的能动性推动,才使它成为了一门艺术。
下卷第十一章“外围因素对书法审美造成的干扰与偏差”,指出了因为社会身份、伦理道德、炒作和市场三个因素,对书法审美的干扰。李元博在这里指出了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原因与后果。
九 是书读完,我为李元博作诗一首:
艺林之道路康庄,五十万言成栋梁。
书法本来无一物,理论观照有余光。
黑翁美学作秋色,马论功夫当概量。
过去警官今学者,赫然大著进高堂。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