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9日
小山村里的大学问
小山村里的大学问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初读《梁家河》,便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所吸引——小山村里到底有怎样的大学问呢?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距离他初到此地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1968年冬天,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下乡插队。他没有被眼前的滚滚黄土、山沟土窑、贫穷落后吓倒,而是在这里扎根,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努力改变山村落后面貌。七年的拼搏奋斗,七年的人生历练,锤炼了他的意志品格,坚定了他心系群众、不忘人民的信念。梁家河有他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更坚定了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这里不仅留下了习近平七年的青春岁月,更铸就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
  《梁家河》是一本成长学习的励志书籍。从北京到梁家河,习近平克服了生活条件变化的天壤悬殊,经受住了生活劳苦的身体考验。因为父亲的原因,他入团、入党的申请屡屡被拒,但面对挫折他没有放弃,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让他在磨砺中不断成长,思想上更加成熟。最后当上党支部书记的他,勇于担当,干在实处,干在前列,带领乡亲们打坝开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让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青年时的奋斗历程令人崇敬和钦佩,我们要学习他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实干苦干、拼搏进取的精神,不仅在本职岗位上勇于担当,更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梁家河》是一本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指引和工作遵循。可以说,新思想的雏形始于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当知青插队七年的工作与生活,做人与处事,听着窑洞里长满的故事,感受一声声喊我小名的生动事迹,崇敬之意油然而生,不仅锤炼党性,更是心灵的洗礼。梁家河是习近平为自己的人生打底色、明斗志、辨方向、定信念的地方。他面对艰难困苦,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梁家河精神”的实践中去淬炼和升华。
  《梁家河》是一本革命传承的文献资料。从杨家岭到梁家河,领袖魅力得到了传承;从延安到北京,革命精神得到了接力。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他深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大学问蕴含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新时代体现,更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实干担当、联系群众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在梁家河的时代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无不在梁家河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梁家河精神是什么?是一种革命意志在新时代领袖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是党的领袖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读完《梁家河》,我思绪万千。共产党人的思想是相通的。梁家河是个小山村,但这里有人民,习近平当了总书记,但他的心依然坚守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读《梁家河》,我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与源头,更能深刻理解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宗旨。我想,这就是我从《梁家河》读出来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