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9日
“不要只热衷于社会活动而疏离散文写作本身”
“不要只热衷于社会活动而疏离散文写作本身”
  6月23日,备受瞩目的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在四川省眉山市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肖云儒、高亚平、李汉荣、陈仓、王洁、章学锋、李喜林等21位陕西(含陕西籍)散文家荣获散文集奖、散文单篇奖、散文理论奖、散文优秀奖。
  据悉,本届冰心散文奖共有129部(篇)作品获奖,陕西获奖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回应质疑 这个奖不是精英奖
  获奖结果发布后,网上便出现质疑“含金量”的声音,对此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作家红孩也做了回应。“这个奖不是精英奖,定位是群众性的文学奖,更多为广大业余散文作者服务。”红孩表示,冰心散文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不同,后者是精英奖,由国家拨款。而作为一个学会的奖项,冰心散文奖的资金是自筹,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奖励的重点更多是省地县的作者,他们并不是写得最好,但他们值得被评选,比如这次评奖中的一个80多岁的老师,写了一辈子,毕生愿望一定希望写作得到肯定,他的获奖不仅是自己的光荣,也成为当地的光荣。像这样的作者,必须评上,从每个角度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获奖者最年轻的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和母亲合著一本书,具有特殊性,也要评选。此外,除了企业家、军人、公安干警等职业,文学组织者、报刊编辑等长期做了很多文学贡献的人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陕西散文 写作根已深叶正茂
  陕西散文写作正在蓬勃向上发展。据著名散文家、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介绍,目前省散文学会在册会员有600多人,省散文学会还有十几个创作基地,更有5个专业委员会。散文写作者分布在全省各地,分布在各行各业。
  在陕西,有三代散文家坚持不懈地写作。第一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李若冰、魏钢焰为代表,他们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第二代是上世纪末期,以贾平凹、刘成章、和谷为代表的作家,目前仍然还在继续写作中;第三代是近些年的一大批热爱散文创作的年轻作者,也正在成长起来。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说:陕西的作家们尽其努力,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写法,热切期望以其创意脱颖而出,瞩目天下。作家们把自己的作品投向东西南北中,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报刊上读到陕西散文作家的作品,不胜惊喜。有的作家几十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性,有的年轻作家一出手就显示了不凡的才华。这些不仅显示了陕西是散文大省,也是散文创作强省。
  陕西省作协顾问和谷表示,陕西散文创作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土壤里萌生出来的。以关注当下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为题材和内容。艺术性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唐宋八大家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散文写作的传统,同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传统中汲取精华。
  对于陕西散文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陈长吟表示,尽管陕西散文作品数量多,但是精品少,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不多。其次是写作手法,文字运用相对陈旧,缺乏求变创新。他希望出现有分量的长篇散文、主题散文等。和谷希望陕西散文创作者能够把精力用在散文文体本身的探讨方面,不要只热衷于一些社会活动而疏离了散文写作本身。 

  散文创作 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作家彭程在评谈散文真实与虚构时表示,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于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开阔的空间和弹性,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于想象力的束缚。
  尽管散文表达自我感悟和亲历生活,但是流水账并不是好的散文,缺乏提炼的文章也难得读者认可。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仵埂认为,真正的散文写作,需要一个极高的境界,不然,散文就成了平庸的个人化生活的琐碎记录,而缺乏真正能撞击人心的力量。朱鸿说,陕西散文应该有更宏阔的视野,把思想性、现实性和独特的感受融为一体。在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中确立格局,并激发立交思维。散文作品要讲究结构,语言要丰富且生动。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