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5日
陕西50余位非遗传承人西安大明宫亮绝活
陕西50余位非遗传承人西安大明宫亮绝活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魏韬)为宣传展示陕西非遗传承的优秀成果和保护现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非遗法》《陕西非遗保护条例》相关知识,6月9日下午,由陕西省艺术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18年陕西省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示”活动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
  此次展示的非遗绝活可谓精品中的精品,经过千挑万选而产生:经过3个月的筹备,从全省127件报送项目中精选出2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组成15个展演节目。最终,周至复兴舞狮、临渭蒙眼剪纸及印台糖画、安康小场子《山青水秀乐合欢》、紫阳民调《送饭调》、合阳提线木偶、商洛花鼓《夫妻观灯》、甘泉说书《十不亲》、洋县杖头木偶《秦琼观阵》等14项非遗绝活一一亮相。
  现场观众反响强烈,有的年轻人为第一次看到这样精妙的绝技而击节称赞;老人们则不顾烈日当头,执著地守候着秦腔、高跷等传统技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进行展演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多达50余位。包括戏剧、曲艺、民歌、鼓舞、游艺多方面内容:高凳上娴熟地舞狮,一人吹两个唢呐,提线木偶翩跹起舞,高跷骑驴闲庭信步……通过传承人现场集中展示,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非遗项目最精妙、最神奇的部分,使观众真切地领略到非遗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在展现陕西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现场一位老大爷看过展演之后,激动地表示:“我们陕西这么多优秀的非遗文化,走出陕西,面向全国,才是最好的保护传承。”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陕西已然掀起了热爱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潮。
  又讯6月8日、9日两天,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惠民演出——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和秦腔新编历史剧《金麒麟》相继登陆西安古城舞台。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传统文化与社会需求相互交汇的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连接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荣耀。
  陕西省文化厅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国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精品佳作,为时代而歌,为人民抒怀,“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文化厅以“文化陕西”为统领,以“国风·秦韵”文化品牌为抓手,积极开展“传递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为主题的陕西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播)活动,彰显文化陕西,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全面塑造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