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调查
第A04版:专题-3
第A05版:聚焦《梁家河》
第A06版:聚焦《梁家河》
第A07版:视点地市
第A08版:副刊
第T01版:书法艺术
第T02版:书法讲堂
第T03版:书法天地
第T04版:书刻艺术
标题导航
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到底是什么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8年06月08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到底是什么
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到底是什么
图1
图1
图1
图2
图2
清·赵之谦 图3
汉·马王堆帛书 图3
汉·曹全碑 图3
晋·王羲之《丧乱帖》 图3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图3
图4
图5
图6
图6
图6
汉·曹全碑 图7
晋·王羲之 图7
唐·褚遂良 图7
宋·苏轼 图7
晋·王羲之 图7
晋·王献之 图7
唐·颜真卿 图7
南北朝·魏碑 图7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艺术是没有标准的,由于个人审美不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很难区分,美与丑只是审美取向的差异,经常听到一句毫无违和感的话“雅俗共赏”,这样搪塞算不了艺术的标准。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指出,目前文学艺术存在“次币充好币”的现象。为了阻止这种不良之风、也为了扭转书法创作的正能量,我们理当建立一个相对的审美标准,至少让老百姓看了以后能知道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实际上,“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
远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从远处看是很迎人的,这里主要看的是构图及章法。
近看。近距离观赏的时候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里主要看的是字形结构和书写气息;欣赏的是字法。
细看。就是要耐看,这里主要看的是线条的质感和笔法。
书法之法有四: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简而言之,就是笔法加字法,再加合理用墨、合理布白。凡书要有出处,要有继承,学了哪家像哪家,不可落入俗套。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书法的具体标准。
笔法:定腕斜落,曰入纸
写字首先身体要坐正,坐正后,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自然置于桌面,与桌沿形成的角度大约是45度,右手自然地拿着毛笔,当毛笔落在纸上,便会形成一个点,这个点大约也是45度。篆书和隶书的起笔以圆为主,行书、楷书、草书是以斜势起笔为主。推动这个点,形成一条线,向右运行便形成横笔;向下运行形成竖笔;向左下运行形成撇笔;向右下运行形成捺笔;向右上运行形成提笔(如图1所示)。将横、竖、撇、捺、提的起笔截取一段就是各种点的写法,一点落在纸上以后,由于是向侧方位运行而成为点(如图2所示),所以“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中称点为“侧”。钩与折是在使转运行过程中,行笔转折处与下一个笔画紧密相连,形成折笔;转折后与下一个笔画笔断意连,就会“带出”钩笔。比如,“心”字本来没有钩,写到楷书、行书、草书时,为了方便,带出钩画(如图3所示)。
书法中有共性和个性的表现,所谓共性类似于数学中所讲的“最大公约数”,个性如同数学中所讲的“最小公倍数”。书法作品中,书体风格不同是个性显明的表现,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个线条都是一波三折,有人称之为“S”型曲线。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回归到这些道理的前面去,回归到正确的道理上,回归到大道上去,回归到本源上去,回归到“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作字之始,一落而已,落笔入纸,进而成点,点之初始,可横、可竖、可撇、可捺……如此而已,是谓“有始”,行笔至极点,承前启后,有始有终,一气呵成,不可一划而过!基本笔画的写法要写得活灵活现,不可忽粗忽细,忽长忽短,要有骨、肉、气、血、神在其中。
汉字的笔顺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我们写一个字绝大多数都是在“田”字格的左上起笔,右下收笔(如图4所示)。也有少数如“成”“求”“少”“力”等字是右上和左下收笔。依照这个理论,写一个字左上和右下就相对容易顾及到位,而右上和左下往往不容易到位;因此古人写字撇画特别长,为的是左下要到位;有时候右上角多写一点,为的是右上要到位。只有四面八方都到位了,这个字才写得平正、端正、周正。为什么要从左上起笔呢?古人认为,西北为乾宫,五行属金。乾卦是八卦之首,于社会为首长;乾纳甲壬,乾位有亥,亥为甲木长生之地,甲又为十干之首,所以古人把对应乾宫的门命名为开门,喻万物开始之意,为大吉大利之门。
字法:以“不离中道”之法,照顾“四面八方”
写字首先要中正(如图5所示),左边和右边长度一样、大小一样,即使变成行书,左右边界的位置,距离中线是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不离中道,每一个字都有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心总共九个方位,只有尽量地把九个方位都照顾到以后,这个字才端正(如图6所示)。“大”字虽然只有三个笔画,但是它同时照顾到了六个方位;“乃”字虽然只有两个笔画,竟能照顾到七个方位,另外两个方位(左和左上)其横画从中间经过基本有点呼应关系,也算是照顾到位。按照这个例子,笔画多的汉字更容易照顾到九个方位,只要把九个方位都照顾到,这个字就“正”了!孙过庭《书谱》里面讲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里所追求的“险绝”,可不是求奇、求怪,而是在不离中道的原则下,做了细微的调整(如图7所示),有时候偏了中道,但是没有离开中道或紧挨着中道。这种变化叫做险绝,即使行书草书也是这样变化的,按照不离中道的原则,追求险绝并守住平正,是谓字法。
神采:以手导笔,写出生机勃勃的汉字
综上所述,首先要定腕书写(本报3月16日《阴阳先生与未曾失传的古法执毛笔》,3月23日《从解剖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看中国书法的书写方法》等文章中已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言),才能把汉字写成“圆”的形状。如此一来,汉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活力便有了精神,有了精神,便有了神采。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讲的神采,要靠长期以来笔法和字法的训练,要靠经验来得到,如同庄子《天道》中讲的轮扁造车一样。蔡元培先生在《从师》一文中讲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成德达才,必有其道。经验,一也;读书,二也;从师受业,三也。经验为一切知识及德行之渊源。
用笔之法必须结合结字之法,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写好书法。有了不离中道原则下变化多端的书写方法,再加上因势利导的自然运行法则而用笔,于是出现了欹正险绝、峻美端庄、活力四射、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书法就是既合乎于笔法,又合乎于字法。心手合一叫做“走心”。《黄帝内经·夏枢·大惑论》讲到:“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君主,目为使者。眼睛看到的反馈给心灵,再由心灵传递给手,由手作书,当目与心合、手与心合、神与心合、笔与心合时,毛笔便成了身体的一个部件,便可以心手相应,得心应手。如果心到手不到,则无骨力;手到心不到,则无神采。“走心”之法可以使书家做到“盲书”,就好比掏耳朵,不用眼睛看着也很顺手。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心手相师势转奇”就是这个道理。严守此法,推而行之,“俗书”“丑书”便没有了生存空间。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