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梁家河》出版发行后,宝鸡文理学院在第一时间为每位党员配发一本,实现了全校104个党支部和525个团支部全覆盖。各级党团组织纷纷开展主题学习会,迅速在校园里刮起了一场《梁家河》旋风。师生们不仅积极阅读,还热情参与到宣传《梁家河》的队伍当中。文学院“声之韵”朗诵艺术团与《宝鸡日报》新闻客户端合作录制“掌上听书·梁家河”系列节目,最近在网上热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法学院组织学生赴梁家河村社会实践,拍摄了梁家河主题微电影《赤子初心》,半个月时间点击量超过五千。很多思政课教师都把《梁家河》作为教学素材请进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作为一名学者,我想对《梁家河》出版发行的巨大成功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梁家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全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青睐,是因为它以追寻领袖初心为己任,满足了人民群众了解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绩。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每一个中国人都激荡着无尽的民族自豪。同时,这种自豪之情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成长经历的强烈兴趣,《梁家河》的出版和发行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一愿望。梁家河的七年人生磨砺,既是习近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重要起点,也是习近平铸就为民初心、立下家国之志的重要起点,人民群众喜欢读《梁家河》,就是因为它蕴含着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和“源”。在生动形象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可以了解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更能够直观感受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脉络,从而更加坚定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决心。
其次,《梁家河》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欢迎,还在于这本书用平凡视角演绎伟大人物的写作手法更容易激荡人心。《梁家河》作为一部记述领袖青年时期成长经历的纪实性文学书籍,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雕琢粉饰,质朴得像一块璞玉,然而当读者捧在手里读她的时候,却总是胸膛发热,血液沸腾,甚至热泪盈眶。书中文字简洁明快,人物对白质朴感人,大量运用细节,呈现出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青年习近平形象。文章一开始就是一声惊呼“近平回来了!”,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到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当中。刘金莲形容习近平在梁家河“可受扎了”!张卫庞评价总书记“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通过梁家河父老乡亲的这些充满泥土味的语言,一个有情有义的陕西汉子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伟人几乎只有仰视这样一种视角,但《梁家河》却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平凡的故事,演绎出一个非凡的灵魂世界,悄然间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青年人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再次,青年大学生喜爱这本书,还因为在这本书中,他们可以在青年习近平的奋斗历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如何坚定信念,如何面对逆境,如何谋事创业,这是每个青年人都会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梁家河》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少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贴着“黑帮子弟”的标签,面临“四关”的痛苦考验,人生经历着巨大的挫折,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压倒,相反,他通过战胜重重困难而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人生历练,最终成长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热爱人民、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凭的是刻苦求知、追求上进的学习精神;凭的是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凭的是坚定的理想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人生晦暗之际,习近平始终没有放弃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书、10次入党申请书,最终在梁家河入了团、入了党;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苦干加巧干,带领梁家河村民不懈奋斗,改变了村子的贫困落后面貌。在青年习近平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做大事,“为人民做实事”的鸿鹄志向,有“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生大格局。《梁家河》所展示出的这一奋斗历程,无疑给当代青年以强烈震撼,并引发他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我认为这是这部书一经发行就出现“洛阳纸贵”现象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认为,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延安市委宣传部、陕西人民出版社对这部书的策划和出版是十分英明的。这部书的出版和发行,不仅有重要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政治意义。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实现伟大目标,需要伟大精神引领。《梁家河》所揭示出来的精神世界,能够让每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改革者肃然起敬、深受感染。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我认为《梁家河》既是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也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材,必将让广大青年体味信仰的味道,感受精神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