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1日
情感密码
情感密码
  人生的诸多欢乐之中,美食带给人的欢乐是最实际、最亲切、最持久、最贴近生理感受、最刻骨铭心的。尤其那种由父母长辈们亲手做的美食,其中又添加了感情的佐料和童年的味道,便是一生一世难以忘怀。倘或经历过苦难,尝过挨饿的滋味,而后再品尝美食,那记忆里的情感密码就会与生命共存亡了。
  人们对美食的感悟各不相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钟情于一小碟“茴香豆”。有了那一碟“茴香豆”,再就着一碗绍兴黄酒,慢慢嚼着“茴香豆”,悠悠品着黄酒,就是他人生的最高享受。萧红笔下的马伯乐,钟情于一碗蛋炒饭,只要有了蛋炒饭,棍棒加身,他仍然感觉无上幸福,以至于他肮脏潦倒的一生,记忆中就只有蛋炒饭。贾平凹笔下的刘高兴,钟情于一块豆腐乳,无论在城市里捡垃圾有多么辛苦屈辱,只要放下垃圾车,走进公园里,坐在大树下,打开那塑料袋层层包裹的豆腐乳,然后用一根牙签慢慢挑了品尝,那感觉就如同做了皇上。池莉笔下的汉正街人,钟情于鸭脖子和热干面,以至于武汉人爱好的鸭脖子因一部小说而在中华大地传播,如今无论走到那个城市,都会看见五香鸭脖专卖店。可见,美食的影响力。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四川的麻辣火锅、山东的炊饼等等,都承载了本土人民浓烈的感情记忆,因而就和饮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就成了一个地域独特的“情感密码”。
  我天生喜欢美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益的人生道理没记下多少,倒把这些书中人物喜好的美食,以及他们享用美食的情态记了个一清二楚。孔夫子的经世高论有多少?我偏偏就记下了“食不厌精”四个字。切菜喜欢条块分明,炒菜喜欢红绿搭配,餐具喜欢白色的碗碟,筷子讲究原木或竹子。这个禀赋遗传自我的父亲。父亲是湖北红安人,他说湖北人生活讲究,吃饭一定要摆八仙桌,桌上最少要有四个菜,即便兵荒马乱的年代,吃野菜也要摆四个碟子,也要高桌子低板凳慢慢享用,他说这是生活态度。父亲最不明白的是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汉中南沙河一带,人们吃饭为何那样不讲究?生菜油拌浆水菜,肉菜一锅焖,吃饭用地桌,或随地蹲着吃,都是他最不屑的。他一生的遗憾之一,是他没能改变身边人的生活方式。但他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多难,饮食都要讲究。讲究,就是品位。
  也许是上苍厚爱,长大之后嫁人,我偏偏就来到了一个极其注重饮食文化的地方——安康平利县的魏家坝。据说这里的先民都是湖北麻城人,同根同源,他们的饮食果然如父亲说的那般讲究。尤其我的婆婆,做得一手好茶饭,使她的众多子女儿孙,饱享了美食的乐趣。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厨房里那一排咕嘟作响的坛子,那里边有婆婆腌制的酸韭菜、酸辣椒、酸洋火姜、酸白菜。每逢过年,婆婆总要亲手做魔芋豆腐、油炸丸子、麻花、菱角……其中蒸馍馍的阵仗最大——一家人忙活,婆婆发面,小叔子们爬上楼取蒸笼,小姑子们切葱花、剁馅子。婆婆做的油馅子馍馍又暄又软,里边有葱花的香味儿,有花椒的麻味儿,有辣椒的辣味儿,更有猪油油渣的香味儿。从开始揉面那会儿,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就围在她身边期待着,直到出笼,捧一个又暄又软的馍馍在手,那种甜蜜和幸福,岂是美味可以形容——那包含着被爱的娇宠,包含着有依有靠的暖意,还有浓浓的亲情。这种味道和美食一起,驻守在生命里,成为永恒的“情感密码”,使人感到活着真是意义重大。
  我因而特别喜欢给丈夫和儿子做美食。年轻的时候,我会做一道酸辣羊肚:将买来的羊肚切成细细的丝,烧开菜油,炸一点儿红酱和姜末葱花,爆炒肚丝,然后浇一点泡好的鲜花椒水,翻炒出锅。每每做这道菜,父子俩都站在锅台边眼巴巴地看着。我偏偏吊他们的胃口,高高地举着盘子,非要他们左求右求,才肯让他们开吃。那一种美食带来的天伦之乐,至今铭刻在心里。很可惜,后来忙于工作,很少在做饭上下功夫。如今闲下来,我很乐于为家人做饭,而且乐于学习做美食。有一天在香溪洞散步,诗人李小洛告诉我她做的馅饼很好吃。我赶紧讨教,回家就实践,居然非常成功。当先生和儿子捧着那圆圆的馅饼,香甜开吃的时候,我心里的成就感不亚于写一篇小说,或者出一本书。
  女人的帝业,其实就是让你的亲人快乐幸福,而美食就是承载这种幸福快乐的桥梁。我们的父母辈,也许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用一生的努力阐释了这个道理,用一生的爱让我们记住了生命的味道。
  身为妻子和母亲,我也希望,紧握这个接力棒,多多地站在厨房里,制作精美的食品,给我的亲人们留下一些永难忘怀的“味道”,注入永不消逝的“情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