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04日
《梁家河》节选
《梁家河》节选
  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图片来源:《梁家河》
  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85岁的梁有昌一个劲儿地拍手,脸上挂着泪珠。看着梁有昌,习近平动情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老梁是这儿的长辈了,老梁的儿子都有了孙子。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节选自《梁家河》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在他们之后,乘坐同样的列车,沿着同样的路线,又有大批知青来到了延安。从1969年到1976年,共有4批约2.8万名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
  习近平他们共15名知青被分派到了梁家河。习近平是这些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记得,习近平带了个棕箱,里面装的都是书。梁玉明说,那天给知青搬行李,村里一个“精明”的后生挑了一个看起来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落在了后面。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了掂别人搬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搬的那个箱子沉,他还嘀咕这个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到了梁家河,人们才知道,习近平其实带了两个箱子,除了那个棕箱,还有一个皮箱,里面也装满了书。
   (节选自《梁家河》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武晖个子小,但人很聪明。他很乐意帮助知青与村民消除语言障碍。武晖在学校里学过普通话,知青听不懂延川方言就问他,于是他成了知青们的“翻译官”。
  “翻译官”的角色让武晖增添了不少自信。因为彼此住的不远,武晖一有机会就来找知青。除了喜欢听知青们聊天,更吸引他的还是那些摆在炕台、窗台和枕边的书。
  上学这几年,他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更没有见过这么多砖头一样厚的书。起初,他小心地拿起一本放在炕上的书,一页一页翻看。知青们见他喜欢读书,就对他说:“喜欢就拿去看。”
  他借的第一本书是习近平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该多了不起啊!”武晖心里甜丝丝的,走路也神气起来了。
  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个认识广阔世界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兴奋不已,再也舍不得放下。饿的时候,他啃着糠团子,捧着书,觉得平时难以下咽的糠团子也好吃了许多。
  (节选自《梁家河》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 

  2010年年底,梁家河成为延川县第一批脱贫村,全村总收入2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梁家河村委会向习近平发出了第三封信。习近平在2011年5月2日的回信中写道:“村里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增收渠道,乡亲们的收入进一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对此,我深感欣慰。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完成好带领群众致富的各项任务,统筹办好村里的各项事业,共同创造梁家河村的美好未来。”
  “听近平的,准没错!”乡亲们坚定地说,就像当年他带领大伙致富时的情景一样。
  (节选自《梁家河》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