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展示的三件器物均出自于汉代,分别为:绿釉跑兽纹陶罐、黄釉陶鼎、绿釉瓶(陶制)一对。在制作工艺上体现了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汉代陶塑艺术风格和当时社会的艺术文化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汉代的陶器既是工艺发展的结晶,同时又是象征当时社会发展繁荣的文化产物。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艺技术源于社会,反映社会,不仅在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结合了生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是一种低调且浑厚的艺术作品。
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是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成温度约为摄氏800度左右,内胎呈砖红色。釉料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铅,故称“铅釉”;由于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期,先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迅速普及到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长江流域也有所见。棕黄色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陶出现较晚,器物种类有鼎、钟等仿铜容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及鸡、狗等动物偶像。陶质不坚硬,釉容易脱落。南方各地的硬陶上有时有一层薄釉,或黄或绿,颜色都很浅,烧成温度甚高,是属于商周以来传统的青釉。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有一种附有双耳的陶瓶,胎壁呈紫褐色,甚坚硬,颈部和肩部施较厚的绿色釉,也属青釉系统。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赵凯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