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用智慧的双手和勤劳的汗水浇开梦想之花。又一个“五一”即将到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来谈谈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青少年对劳动的认知,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青少年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劳动更多的是一种辛苦又麻烦的事。应该如何促进青少年劳动教育?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劳动之美,体会到劳动之乐?这是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为啥非得劳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2017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国家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劳动情况将会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挂钩升学评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
陕西省教育科学院雷守学主任认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注重实践经验,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闫璟主任认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包括很多内容,一是自我劳动教育。学生要学会积累生活经验,从自我走出远行的路,要有“能生存”“能生活”的思想装备、知识装备和技能装备。二是家庭劳动教育。青少年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自觉劳动,养成勤劳的习惯,往往是家庭成员共同合作的结果。三是学校劳动教育,要建立多元课程体系,以供学生自主选择。
时代在变化 劳动也要变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社会信息裂变、知识经济时代创客激情和互联网思维等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劳动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问题。
陕西省教育科学院雷守学主任认为,农业时代的劳动教育会带有小农经济的特点,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比较简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的内容在不断转型升级、更新换代。工业化时代的劳动教育主动适应工业生产的模式化、批量生产、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关注创意经济、互联网思维、创客思维、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定制生产等的发展趋势。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以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校园劳动课 究竟该咋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劳动教育在课程地位、学科地位上是“登堂入室”的,有课程课时保证,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提供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智慧空间。但时过境迁,由于课业负担、校长理念、考评指向、时代变迁等诸多原因,目前中小学劳动课开设大多不理想。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把劳动技术教育降位为四个学习领域的一个部分,课时只占1/4,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难以得到保障,劳动教育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解体了,教师改行了,场地设备、经费毫无保障。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里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期间,学校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学校在日常运行中应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闫璟主任认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是人的整体素质完整的组成部分,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现如今对学生培养的核心方向,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劳”。而“劳”是对人的技能方面的要求,二者本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以前合起来说“德智体美劳”,与特定时代对“劳动”的特殊重视有关。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应然,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和发展规律不可违,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实际作为,在于依法治教的落细、落小和落实。
文化艺术报记者 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