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0日
纹样,形式,意味
纹样,形式,意味
  图一饕餮图解
  图二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图三汉锦茱萸纹锦覆面
  图四唐·团窠联珠对羊纹锦
  图五卷草纹
  图六宋·方胜纹带柄铜镜
  图七(左)新石器前期·鱼纹彩陶盆图八(右)新石器·同心圆圈波纹彩陶盆
  图九龙凤呈祥纹
  图十年年有鱼纹
  图十一  商早期
  图十二  商中期
  图十三  商晚期
  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古代中国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期图形符号式的简洁原始纹样到封建社会后期种类繁复的装饰纹样,迄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庞大而独立的体系,彰显着先民们生产生活中的辉煌成就。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纹样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明风貌,也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意味成为世界装饰艺术的奇葩。
  一、来源与分类
  从来源上来看,我国传统纹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生于统治阶级的需求,是为了满足上层阶级彰显个人身份地位和社会财富,呈现出庄严精美、富丽恢弘的风格;其二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纹样,大多来自陶瓷、蜡染、编织等民间工艺,较为朴实粗犷;其三则是脱离世俗的宗教艺术,大多脱胎于宗教传说,在庙宇、石窟、壁画、器物中均有体现,形成一种独特的理想化艺术风格。
  从内容上来看,装饰纹样可划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组合纹样等,单均为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其原型不外乎生活实践中的实物或是想象世界中的虚拟产物,经过系列加工而成,因此,纹样还可以被划分为抽象纹样和具象纹样。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纹样经历了形式上由简到繁再到简的演化历程。
  二、形式之美——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1,何为形式?贝尔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2装饰纹样作为视觉艺术,也具有形式之美,并且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
  具象纹样是将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形象抽象夸张而产生的图案,传统的具象纹样包括兽类、植物与人物,兽类又可划分为神兽与鸟兽虫鱼,例如鸳鸯、喜鹊、龙凤等;植物则以花卉果木为主,例如梅兰竹菊等;人物纹样则主要以传说神祇的形象体现,多与宗教结合,辅之以法器云纹,例如女娲、羽人等形象。这些具象的纹样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人们借此表达追求、歌功颂德,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抽象纹样是以几何图形为主的装饰纹样,从石器时期开始便产生存在,在我国发展历史最为悠久,主要有龟背纹、联珠纹、万字纹、方胜纹、冰裂纹、棋格纹等。抽象纹样的来源还是基于社会生产实践,是宗教礼制、皇权图腾的反映,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最先产生的意味,而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符号,具有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表现为线条的对称、重叠、反复、疏密等组合,形成审美的韵律感与规律感,成为固定的审美形式。
  从早期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的奴隶制社会,再到秦朝开始的封建社会,每个朝代均有各具特色的流行纹样。但从总体上看,不论是抽象纹样还是具象纹样,又或是二者结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代代相传,呈现出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意味之美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承载着华夏文化的特殊语境下的丰富含义,在这些纹样背后都折射出先民对于宇宙世界、自然与人、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与认知,先民们通过社会生产实践认识事物,融入自身的理解与想象,抽象而成别具意味的象征形式,也就是纹样。
  (一)图腾崇拜
  夏商周时期的纹样森严神秘,庄重可怖,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这是因为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信奉“尊神、率民而事神”的统治观念,运用巫术仪式、图腾崇拜作为统治工具,通过“神”的意志统治民众,“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3此时的纹样是主要装饰在礼器上的,作为宗教图腾必须的“工具”,因此具有抽象化、线条化的特点,例如饕餮纹既具有真实具体的动物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对应的动物形象,这种“想象真实”正是他们神圣感、威严感的来源,表现统治阶级对自身庞大力量的想象与肯定。
  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会大转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社会思想整体上由尊神贱民到轻天重民的转变,也使得夏商周时期神秘、狞厉的审美迎来了解放。在这个时期,兽面纹逐渐被华美精细的几何纹所替代,纹样不再具有超自然的震慑力,转向了表现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的题材,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审美的解放和创造。代表纹样有渔猎纹、蟠螭纹、攻战纹等。
 (二)哲学思想
  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动荡及消亡后,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最终确立,这一时期,继承前人经验智慧,统治者开始注重思想方面的教育与控制以维持社会稳定,因此哲学思想逐渐政治化并成为统治思想,进而造就不同的社会氛围,也将带来迥异的审美。
  汉代作为秦之后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继承了秦代恢弘厚重的审美,同时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的确立,儒家上下分明的严格的等级秩序,也注入进纹样中去。这个时期的纹样色彩丰富,构图紧凑,常穿插、盘叠着各种动植物,质朴又不失动感,代表纹样有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汉锦茱萸纹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这时期的纹样大多数与佛教题材有关,例如八宝纹、莲花纹、飞天纹、狮子纹、忍冬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道家“天人合一”顺应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审美需求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
  这一时期,纹样以花鸟植物为主,充满浪漫的自然气息,色彩丰富,风格明快大方,诞生了联珠纹等纹样,极大地丰富了纹样形式。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使得沟通中亚,使得健陀罗风格的纹样传入中原,也扩大了佛教的传播,催生了著名的“唐草”,即卷草纹样,该纹样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结合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花叶任意翻卷,前后相连,依势而变,体现了唐人自由奔放、追求自然的审美态度。
  到了宋代,随着封建制度整体成熟并进入稳定期,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程朱理学的发展使得社会氛围逐渐转向含蓄内敛。纹样也更加严谨庄重,强调线条感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封建社会的吉祥寓意,出现了万字、双胜、龟背、锁子、盘绦、瑞花、棋格、连线、柿蒂、回纹、枣花、如意等程式化的几何纹样,使抽象思维受到不能自由发挥的限制。这些几何纹常作为花鸟纹样的衬地应用”5,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在稳定中走向腐朽与衰落,审美需求也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稳定发展,艺术形式严谨又不失创造。此时期,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的结合较为突出,通过直线与曲线的对比,营造出面积感,给人以富贵恢弘的感官体验。例如如意、方胜,“卍”字和王字、工字、万字等曲水纹样,结合细密华美的丝绸锦缎,创造出繁缛华丽的风格。
  (三)情感追求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6,纹样作为装饰艺术,自然也承载了人民的情感追求。
  早期原始社会是艺术的“混沌时期”,这一时期审美和艺术还没有发展成独立的体系,人对美的认识是无意识的,这一时期的纹样就体现了先民对生活的感受的最直接的表达,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纹如鱼纹、蛙纹、鸟纹,以及几何纹、人纹,用原始而简洁的线条,抽象概括而成。
  奴隶社会中抽象庄严的兽面纹则体现出先民期盼神灵庇护庇佑的“崇拜感”,此时的人,在低下的社会生产的环境下,对于自身力量的渺小的不信任感,使得他们倾向于寻求更强大的精神安慰,在当时就是神,因此人在信仰崇拜中获得情感满足。
  如果说原始社会里企盼神灵庇佑的信仰是中国传统纹样诞生的基础,那么到了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想上儒家“天人感应”、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潮传播并深入人心,人们便不难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即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到了明清以后,敬神的观念逐渐式微,人们转而追求世俗化的祈福思想,“福”成了世俗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体现在纹样上,便产生了百子纳福、果实缠枝、年年有鱼(余)等新形式,表达了人民增寿、多子、封侯、添福等吉祥祝愿。
  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意味,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又传达并表述了特定社会属性下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影响着后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
   四、形式与意味之变
  中国传统纹样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受时代观念的影响,其意味也不尽相同。
  以饕餮纹为例,商早期的饕餮纹造型简单,多呈带状,重视线条感,而到了中期,发展为夸张的目纹,配之以云雷纹、回纹,到了晚期,则更加变形,将餐餐纹与角纹、目纹分解组合,构成新的形式,这种变化背后,是社会环境与人民审美的发展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集中反映在其意味上。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饕餮纹曾经这样阐述:“它实际是原始祭扫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上述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你看那些著名的商鼎和周初鼎,你看那个兽(人)面大钺,你看那满身布满了雷纹,你看那与饕餮纠缠在一起的夔龙夔凤,你看那各种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形象,例如那神秘的夜的使者——鸱枭,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了,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了。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的狞厉的美”7,这种“狞厉说”是饕餮纹的意味最好诠释,而时至今日,饕餮纹早已不再是人们心中惧怕的神灵,不再具有神圣的庄严,不再是人们信仰的图腾,而是作为一种中华传统装饰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人们所赞赏。
  不仅是饕餮纹,许多传统装饰纹样都随着历史发展做出形式和意味上的改变,总的来说,其形式是逐渐趋于繁缛华丽,意味则趋向生活化,这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人类物质生活的富足导致他们追求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圆满、华美的纹样符合了人们生活化的世俗审美,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纹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意味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全无联系的,相反地,呈现出继承和创新并存的趋势,这种“破与立”的结合不仅集中体现了地域性的审美意识,更反映出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对于艺术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研究民族传统纹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时移世易,传统纹样的形式历经变革,其原始的意味也早已不复存在,但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品味传统纹样,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窥见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还能体会到形式上、风格上、内涵上的民族风格的美感,有利于继承发扬传统纹样,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对于促进现代设计民族化,使之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扩大中华文化吸引力与影响力,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同上
  3《尚书·周书·君奭》
  4殷俊.商周青铜器饕餮纹与龙纹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45.
  5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1).
  6[美]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1.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2.
  黄艳平.解析饕餮纹中所蕴含的符号学意义[D].2010.
  虞文玲.辉煌壮丽:夏商周三代青铜艺术审美特质研究[D].2011.
  陈豫.中国传统几何纹样装饰特征流变研究[D].2006.
  韩鼎.饕餮纹多变性研究[J].中原文物,2011,(1).图七(左)新石器前期·鱼纹彩陶盆图八(右)新石器·同心圆圈波纹彩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