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孔明专栏·一孔之见(16)
清明节感言
  每年清明时节,只要出行遇堵,百分之百前方某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公墓。可怜天下儿女心。父母在世时是否孝顺是一回事,清明节是否去父母坟头祭奠是另一回事。两相比较,祭奠是撂过活人的心,是自己给自己一次宽恕,是一项类似行为艺术的活动,不可不参与。在此,我无异曲解清明祭奠的应有之义,只是谈一点感想而已。
  国人的习惯是重葬不重养。父母活着,就让活着。远大前程要紧,当下工作要紧,为事业忙奔要紧,出国留学要紧,和朋友快活要紧。至于父母嘛,先在家呆着,思念让思念着,惦记让惦记着,埋怨让埋怨着,不理解让不理解着,瞻前顾后肯定一事无成。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糊弄的是父母,一声“爸”、“妈”,就抵消了埋怨无数。所谓“常回家看看”,还真是“看看”而已,吃父母亲手做的一顿饭菜,做儿女的似乎等同“皇恩浩荡”,做父母的若还不知足,那就是老糊涂了,不谙儿女的孝行了。只要父母不生病,只要父母生病了可以自理,只要父母不能自理了给雇个人伺候,做儿女的就心安理得了,就泰然自乐了,就顾不得愧疚了。
  想一想父母,真是可怜可叹。累死累活地挣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门心思扑在儿女身上。望子成龙从胎教开始,儿女没有呱呱坠地已是太子、公主,一辈子为儿女当牛做马,没有人强迫,是自己一百个愿意。儿女争气,学习优异,考上大学便是不辜负父母心,出国留学更是前程似锦。学有所成,异国成家立业,能记着隔洋一个电话已足令父母无所奢求了。父母不思回报,似乎儿女自己过上幸福生活就是最好的回报。至于父母孤独、寂寞,至于身边无人照顾的凄凉、恓惶,眼不见,便无需想。儿女有儿女福,儿女有儿女事,儿女前程不能耽搁啊!报载,某大学教授教子有方,一双儿女俱各有志,俱各事业有成,俱各身荣海外。老教授夜半病发,死后一周尸身发臭,才被邻居发现。老教授死得其所,老教授死而无憾乎?
  如果儿女学而无成呢?父母的钱没有少花,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考个四不像学校,学费更贵,混毕业了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三天两头失业,若非老妈老爸兜底,恐怕只能住墙拐角、喝西北风了。儿女结婚、买房、找工作,花的都是老人的积蓄,成家而不立业,生娃而不养娃,似乎把娃甩给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还振振有词:“你养孙子呢!”呜呼哀哉!儿女都指望不上,还指望孙子乎?一些儿女心安理得做啃老族,傍着父母直到把父母的家底积蓄淘空,甚至还要透支父母的活命钱——养老金!这样的儿女,对老人说是敲骨吸髓可能夸张了些,说是盘剥无度恐怕不冤枉吧?
  诚然,对儿女的付出,天下父母十之八九是心甘情愿的,是无怨无悔的,要么咋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呢?如果世间有雷锋,那么雷锋首先活在父母心中;如果世间有奉献,那么最无私奉献的非父母莫属;如果世间选劳模,天下父母十之八九有资格。然而,不思回报是父母的事,如何回报却是儿女的事。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事最重要,一个“最”字透出来的是自私;不要总是在父母跟前说自己忙,忙的背后是自利;不要总是用未来的回报安慰自己,回报是现报,否则就等着清明节去父母坟前祭报了。
  是人总会离开人世。父母的长行没有归途,身后的哀荣是活人的显摆,与父母没有关系。坟前的嚎啕大哭,代替不了床前的一声问候;再虔诚的思念,都如同坟头的烧纸,烧啥都是一抔烟灰;年年岁岁祭奠,与其说是追念亡魂,毋宁说是安妥自己的灵魂。我想,清明节的意义肯定不在此,而在借一种祭奠找回人类本不该失去的东西。至于失去了什么,可以扪心自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