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台湾文坛再传噩耗,被台湾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评为中国十大诗人之首,与余光中并称世界华文诗坛“双子星”的洛夫先生因肺病谢世,享年91岁,去世时家属随侍于旁。
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当代华语诗歌代表性人物,因其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称为“诗魔”。生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香港当代作家协会名誉会长、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
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1943年以野叟笔名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于衡阳市《力报》(今《衡阳日报》)副刊。1949年赴台。1954年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任总编辑二十余年,力倡超现实主义,开创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新时代。1982年,洛夫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诗集《时间之伤》获中山文艺创作奖,本人膺选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1983年获吴三连文艺奖。1991年获台湾文艺奖。1999年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3000行长诗《漂木》出版,震惊华语诗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终身成就荣誉奖。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2009年诗集《雨想说的》获中国首届华侨文学奖;同年,由鹤山21世纪国际论坛出版《洛夫诗歌全集》。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50余年,出版诗集30余部,另有多部散文集、评论集以及翻译著作,堪称著作等身。其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南斯拉夫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对当代华语诗歌写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这样评价洛夫诗作:“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
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说:“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而洛夫则这样评价自己的诗歌创作:
“我的诗曾一度被归类为‘咸味的诗’,后又有人说我的风格近乎苦涩……至于说我的诗中往往涌出一股勃郁之气,以致产生一种森森然令人不安且又无可奈何的压迫感,却是一般读者的反应。”
“小学时代学习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经典,青年时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学习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但是我不久发现它晦涩难懂,又回过头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流连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埠头’,最后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古典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