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台湾作家、学者、时事评论家李敖先生因脑癌离世,享年83岁。李敖的一生堪称传奇,其人特立独行,其文辛辣犀利,尤其以好骂人、会骂人出名。当今中国,不曾读过他文章的人也许很多,不曾听过他“狂言”的人却很少。本期本报摘编知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李昕先生《李敖登陆记》部分内容。李昕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与李敖相交,是其好友,更将其作品引进大陆的关键人物。他将李敖定位为“思想家”,“20世纪白话文的杰出代表”。
李敖读书很多,自己说他的同龄人(80岁)没有人比他读书更多。至少1万多本,也许有2万本。他读书很快,一方面博闻强记,一方面有很好的读书方法,所以读书效率比一般人要高。你听他谈话,那样旁征博引,材料是哪里来的?当然是靠图书。你由此不能不佩服他读过书还能记得牢。
他也是一个“写家”,大约写过200种著作。我们平时说一个人著作等身,那是一种夸张形容,极而言之,说明某人著作多而已。但是李敖的著作以尺做量度,确是不止于“等身”的。他身高172cm,著作多于200本,每一本超过1cm,总高度在两米以上。2015年他80岁出版80卷全集,摆起来够一个书柜。现在他又有5卷要追加进去。此外,他编辑的书还有很多,当年在“文星”时期,他主持一套文库的编辑,其中就有《胡适选集》16卷以及《胡适语萃》(均与《胡适文存》不重复)、《傅斯年选集》10卷、《蔡元培选集》6卷、《蒋廷黻选集》6卷、《左舜生选集》6卷、《吴敬恒选集》9卷等等。他后来还编过《千秋评论丛书》43卷,《万岁评论丛书》40卷。所以李敖其实还是一个编辑家,这是一般读者都不知道的。
李敖的学问,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蒋经国研究》《胡适研究》和《国民党研究》《民进党研究》等等。这中间很多是大部头、多卷本,都是有分量有系统的学术著作。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台湾所谓“戡乱戒严”的漫长时期,在大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禁锢,学术史料缺乏、研究思想封闭的年代,李敖的这些研究不仅对台湾而且对大陆都是开风气的、独辟蹊径的,可谓异军突起,振聋发聩,其中许多观点启发了一代甚至两代中国学者。
他更多的文章是时政类的,针对当前现实发言,用评论、随笔(或者叫杂文)的方式来写,直抒胸臆,有感而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社会批判的论述为主,时而锋芒毕现,常常入木三分。这方面他有一点像鲁迅。所以有些学者把他称为杂文作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确也写过像《北京法源寺》《第73烈士》《上山,上山,爱》等小说,这些作品带着学者著述的鲜明印记,可以说也是自成风格,独具价值。但是我以为杂文、随笔更能代表他在文学上的风格特色。
虽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非常深刻的洞见,但他不像钱穆、余英时、许倬云这些人以写中国文化研究的专著为主,他的兴趣在当前时政方面,他的关注点在现实当中,即使他谈历史,着眼点也在今天;他研究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胡适,用意也都在针对现实问题。他本质上是一个很激进的社会革命者,内心中要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写文章,总要表达对当前现实的批判性观点。他的文章有很强的战斗性,常常是檄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所以如果做整体评价,与其说李敖是学问家,不如说他是思想家。他的著作总能给人思想智慧,总能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实事求是地说,他可以称得上引领社会思考的一代启蒙思想家。在台湾,他不属于任何党派(虽然他是一个坚定的“统派”),不能被归之于任何阵营,他也不愿意代表任何人发声,他总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然而,他的影响力很少有人可以匹敌。这种力量来源于思想。
此外,他的白话文的确写得漂亮,让人读了有痛快淋漓的感觉。他的《独白下的传统》的序言《快看独白下的传统》,可以算是他的白话文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