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3日
楷书鼻祖隋碑第一
《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
  隋《龙藏寺碑》,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楷书,立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大悲阁东侧。
  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碑文记述了隋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劝导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碑阴及右侧刻恒州诸县官吏及僧官的题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此碑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被誉为“隋碑之冠”。
  《龙藏寺碑》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其书法瘦劲宽博,方整有致,具有生涩古朴之美、古拙幽深之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曰:“《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隋朝历史虽短,书法史上的隋代并不因为其年代的短暂而在历史上湮没。隋朝在仅仅三十余年的统治中,理清了书法用笔与结体之理,承袭了魏晋的余风和六朝的风格,出现了南北书风融合的新局面:一方面继承了右军笔法,另一方面又保存六朝碑刻的雄强古拙,并开始向工整规矩方向发展,为唐代尚“法”书风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龙藏寺碑》是一典型。故可看出北期至唐书法递嬗的轨迹。康有为曾说:“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他对《龙藏寺碑》给予很高评价,认为“《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史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