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3日
略议安塞姆·基弗作品中的“直面与反省”
略议安塞姆·基弗作品中的“直面与反省”
  20世纪下半叶迄今,德国新表现主义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其根源有着深刻的艺术史背景。
  20世纪初叶出现的德国表现主义,是在法国后印象主义的理性框架之内融入了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形成的艺术流派。但是在1930年代初,随着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整个德国开始强力推行法西斯美学,德国新表现主义中的一大批艺术家,如马克斯·贝克曼、奥古斯特·麦克、埃贡·席勒、佛兰兹·马尔科等的作品,被法西斯德国指称为堕落的、腐朽的艺术,终致其在德国被彻底消灭。1945年法西斯德国覆灭,德国的艺术开始从法西斯美学的阴霾中逐渐走出,尤其是战后和战争中出生的一代人,如1938年出生的乔治·巴塞利兹、1939年出生的A·R·彭克、1941年出生的马库斯·吕佩尔兹、1945年出生的约尔格·伊门多夫和安塞姆·基弗等,在1970年代开始创作大批作品,引起了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关注。他们的作品,在逐渐摆脱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努力继承德国艺术传统的方面用功甚深,特别是在1960年代之后,美国波普艺术风行整个西方世界的时候,这一批战争中或战后出生的艺术家用自己对德国历史的反省与探寻,对其做出了相当明显的抵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60/70年代开始,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对风靡全球的美国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无论是抵触、还是对抗,其最终的结果是起到了重新给予了德国艺术再次在西方艺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德国战后一代人,对历史深刻反思与探寻的精神。其中,安塞姆·基弗的一系列作品,以及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对德国历史,从纳粹时期一直上溯到古典时期的反思与探寻的意义,正如某些艺术批评家所言——基弗融化了一个德国文化冰冻咒语;美国《时代周刊》说他是:“同一时代大西洋两岸最卓越的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在作品中对德国历史的反思,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法西斯德国时期。安塞姆·基弗反思的主题,是一个艺术家来自内心,也是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历史的追问——作为一个拥有浪漫主义传统、有着深厚哲学底蕴的德国,产生过黑格尔、康德、贝多芬、歌德的伟大国家,为什么发动了战争?为什么制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的人间地狱?整个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会在纳粹时期,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人的理性与理智为什么会在历史的“瞬间”消失?……安塞姆·基弗的追问,宏大而深刻,产生追问,以视觉图像的形式来完成,似乎比起政治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表达更加有难度。安塞姆·基弗历史的细微处,从处于大历史的个人之处,抽取了具有典型性、抽象化的符号,来完成这种追问,唤起德国人战败后努力逃避战争伤痛的记忆,直面大历史中每一个个体生命灵魂深处藏匿着的人性之恶与无意识——在由多个单元构成的系列作品《占领》中,其中面向大海的一幅:画面尽处是灰色的天与海的交际线,中景是白色的海浪,近景处是黑色的礁石,礁石上站立着右臂高高抬起,面向大海行纳粹礼的男人——大海、礁石、面朝大海近乎渺小的男子背影、纳粹礼,这些蕴含着强烈象征意味的元素被安塞姆·基弗组合在一起,非理性带有强烈浪漫主义情绪,典型德国艺术样式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以安塞姆·基弗为代表的德国战后一代艺术家对纳粹时期,整个德意志民族陷入荒谬境地的沉思。其余单元作品,无论是面向大海、还是在巨大的玻璃窗前的背影、或者是在广场古典雕塑前,人物永远都只有一个动作:右臂笔直,高高抬起。这是标准的纳粹时期德国人,不仅仅限于德国军礼的敬礼。它被安塞姆·基弗高度地抽象化了,使其成为了纳粹时期德国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透露着个体生命中人性的荒谬。
  如果说系列作品《占领》是安塞姆·基弗直面德国黑暗历史的代表作品,具有抽象符号化意义所指的话,那么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你金发的玛格丽特》就将《占领》中对历史的抽象化、符号化,引入了德国历史文化的纵深处。
  《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中的玛格丽特,是代表德意志民族女性的一个具有永久意义的符号。她是德国伟大的艺术家歌德创作的经典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的妻子。玛格丽特因为爱上了主人公浮士德,而被关进了监狱,但她拒绝浮士德对她的营救,她愿意接受自己曾经的罪孽而被惩罚的命运。玛格丽特的这种心态,与德国战败之后,整个民族接受灾难性的后果和对曾经罪孽的承担,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安塞姆·基弗通过《你金发的玛格丽特》这件作品,将他对历史的反思引入到德国文化的深处,呈现出了德意志民族对历史罪恶不去逃避、不去遗忘,而是勇于为灾难承担后果的坚韧的民族根性。
  安塞姆·基弗站在德国历史文化的高度,通过作品反思历史、探寻民族文化根性,使他成为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中的代表人物,成为了一位被誉为“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