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火点燃瞬间 蒲城杆火技艺是流传于陕西省蒲城县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唯一存世的低空造型焰火艺术,是古老焰火的主要形式。因所有造型都是绑在木杆上燃放而得名。杆火又叫“架子花”,专家则称为“吊花傀儡”或“药傀儡”。杆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思想,使杆火更有几分神秘感,又带有几分传奇。杆火技艺现存于蒲城县荆姚镇雷坊村,为该村李氏家族传人掌握。据专家论证,蒲城县火药生产源于唐宋,杆火则兴于金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以蒲城盛产的硫磺、芒硝、柳木炭作主原料,配以秘方,制成火药,并以精湛的纸扎造型、密不示人的火线布局和骨架扎结,制成文、武杆火,进而文武结合,具有声、光、色俱全的特点。杆火燃放时,还可以表达出秀美山川、传奇故事、人物活动、建筑造型等内容的艺术造型。在夜空中燃放的杆火璀璨夺目,五光十色,变化无穷,令人眼花缭乱,如梦如幻,堪称“中华一绝”。
要施放杆火必须通盘考虑,以每杆火间隔距离为10米左右,设计杆火分布图。根据分布图选择空旷的施放场地,栽杆燃放。杆火分为全架(96个杆,另加2个老杆,2盘笸篮火,共100杆)、半架(50个杆)和一角(25个杆)三种。全架火花费较大,在民间极少燃放。蒲城杆火主要用铁棍、竹条等材料做成架子(火斗),支撑火斗的底架为木杆,火斗上安装的火产品有炮竹、花筒、起活等,外表用彩纸装潢。
杆火中文火的造型有天女散花、鱼龙变化、葡萄架、天坛、状元祭塔、八仙过海、葵花架、九连宫灯、大雁塔、小雁塔、玉楼塔、花篮、草船借箭、花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安门、凯旋门、八蛮进宝、四贤册、大丰收等各种戏剧、传说、建筑造型。武火的造型有孙猴撒尿、莲鲤生子、对打火斗、三打白骨精、孙猴转伞、葵花向阳、花篮花开、三英战吕布、斗子、铁树开花、电打火伞、宫斗、猪八戒背媳妇、炮打襄阳城、哪咤闹海、金蜂齐鸣等。老杆、笸篮杆、火船、火马为施放杆火时的招牌造型和开场渲染气氛的火产品。文武火共有百余种造型。
近年来,蒲城杆火还远赴欧亚许多国家进行表演,备受国外观众的赞赏。现在,蒲城杆火这一民间技艺已被先后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