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教育问题一直是各位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更是剑锋直指数十年来国人心心念念的教育难点: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提出很多年,可负担总是减不下来,甚至越减越多,越减越重,这到底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的负担到底有多重?这些负担到底从何而来?
本期,文化艺术报记者搜集整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部分观点,倾听多位家长老师心声,来和大家一起聊聊“教育减负”这位“老大难”。
教育均衡 想说爱你不容易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政府要在优质均衡上下功夫,秉着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理念,今后要把更多的资源向薄弱校倾斜,特别是加强薄弱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提升。
记者观察到,长期影响教育均衡的一大难题是普遍存在的地方名校现象。一位已从西安市教育局退休的老教职工曾向记者表示,成功一所学校,倒下一片学校。不独西安,这些在各地成为择校热点的“名牌学校”,它们往往是地方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打造”出来的。一些地方至今仍在花费巨资建高标准的“未来学校”,解决了原有的学校差距,又在制造新的学校差距。这需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不是打造少数“超级中学”、名牌学校,而是通过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来缩小学校差距。
记者通过和诸多学生家长交流后得知,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来自不合理的作业和种类繁多的兴趣班补课班,课外补习热、奥数热、各种杯赛等大热的深层原因还是来自升学的择校需求。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和验收,目前多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状况已经整体改善。但一个学区内只要存在薄弱校,家长就可能选择择校。
培训机构 想要整改不容易 “现在只要孩子面临升学,就要去上培训班。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直至高考,都有相应的机构存在。”学生家长韩先生说,“存在即合理,说明大家有需求。”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型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市场“大而分散”。不少教育培训机构证照不全,利用政策执行漏洞,以教育咨询等名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没有办学资质,却从事教育培训业务。除此之外,超纲教、超前学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以此为广告,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
西安交大二附中史老师认为,有些补课机构可能为了吸引学生,注重理科学科中一些问题的奇思妙解,而高考重点考查的是通式通法的思想性,这样的题不是每套卷子都会有的,由此看来,补课其实更多的是学校课堂的巩固和强化,而不是对学校课堂的补充。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合规的课外培训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应该大力支持的。但在市场急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违规乱象,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出手治理,这既能保护合法合规的培训机构,也能更好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也表示,课外培训应该是素质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家长和学生负担的增压器,更不能成为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煽动社会焦虑情绪和牟利的工具。
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召开了2018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工作专项督查启动会,会议提出要整治无证无照机构,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坚决维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促进民办培训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此举效果到底怎样,还有待观其后效。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规范秩序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而是整顿违规的、增加负担的、扰乱培训市场的部分。要从法规层面上查资质;从硬件场地上查安全;教学层面上查大纲;管理层面上查教师行为;在落实上查责任。通过这个系统工程达到整顿规范教育秩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的。
学校教育 理念革新不容易
一到上学,孩子们最愁的事莫过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永远抄不完的课文,永远背不完的好词好句,永远写不完的算术题……原本应该去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的时间被机械化的抄写和碎片化的好词好句占据,孩子们被绑架在书桌前,不知道作业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暴露出来现在的学校教育理念落后,照搬照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长此以往,孩子们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原本快乐的学习也变成了负担。“初三学生们周末作业实在多,住宿生写不完作业只好周日晚上不去学校,在家补作业。晚上要写到凌晨才睡觉,现在学生只有几个小时睡眠时间。学校平常给孩子做睡觉时间的调查问卷,但是好像没多大用处,作业反而越来越多了。”网友“梨涡”发帖表示,自己孩子的初中作业量非常多,孩子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西安某中学的学生家长肖先生说,自己家附近的学校老师长期对孩子白眼对待,让孩子丧失了自信。初二下学期,在其他学生家长的介绍下,他联系了某补习学校,一学期2.5万。学校保留学籍,孩子一个月到学校去两次。“孩子在那里确实有进步”。肖先生说,“补习学校的学习、生活管理很严格,老师盯得紧,孩子能专心学习,这是原来的学校没有的,我觉得这是孩子进步的根本。”
教育专家刘鹏着重强调,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反而花大价钱送到补习学校,学生把作业叫做“罪业”……这背后是向课堂要效率、向作业要质量的更高要求,需要学校精进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学校切实承担学生学习的主导责任,不能缺位,学生的负担才能确确实实地减下去。
家庭教育 端正教育观不容易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剧场效应”。意思就是,在剧场看戏时,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来,那么后排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因为家长的教育焦虑,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校外培训大军。高新一中的刘老师说:“就语文学科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校外补课,一来各校外机构很难有真正的优质师资,二来语文学习更需要通过读书和自主消化来提升素养和成绩,补课收效微乎其微。”
家长的焦虑心理也被认为是学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如今的中小学生家长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零”开始,通过艰苦的学业竞争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自然会对子女的教育抱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倪闽景表示:“这种心态是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改变。这一代人的子女已经拥有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社会阶层地位,对未来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远低于父母,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会逐渐趋向理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不是简单地读几本书或者考多少个满分,而是对孩子认识世界、接受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综合培育。因而“教育减负”也绝不是少上10分钟课,少写10分钟作业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韩平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初心是为了人,是为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家长不要盲目攀比,要发现孩子的个性特长究竟在什么地方,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要有合理预期。”
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整个社会来说,正确教育观的第一要素就是“不忘初心”:教育既要开创美好的未来,也要不忘幸福的现在。这才是“教育减负”的真正意义所在。
文化艺术报记者 寇伟 实习生 张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