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悠哲
进入新世纪以来,方英文持续在长篇小说领域发力,继《落红》《后花园》之后,近期以新作《群山绝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2月出版)亮相文坛。
方英文小说及散文创作构成陕西当代文坛的独特风景,作家亦是新时代“陕军”的中坚力量。他左手能书,右手成文,为人通脱,旷达幽默。方英文在创作过程中,力图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在百态世相中寻找精神的栖居地,以少年乡愁追索时代回声。
方英文的《群山绝响》讲述人民公社末期乡村少年元尚婴的成长历程。小说中的楚子川公社位于汉江边,此地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元家世代持斋食素,崇尚厚德。
元尚婴的爷爷时常教育他:“别人欠你的,你不要记;你欠别人的,一定不能忘。”元家大年三十的雪夜把途经过路的兄妹和流落在外的故人迎为座上宾,元尚婴能把仅有的麻花赠给行将饿死的乞丐。乡民恪守世代相传的文化信条和乡村伦理,即便革命的浪潮不时涌动,这里依旧安然而有序。
在作家的笔下,陕南乡村不乏温情和诗意的怀想。偶有狡黠之事,如田信康为了省下五分钱买一个馒头,故意在师傅的剃刀下碰破头皮;元尚婴等人受了同学的鼓动,一起去乡邻办白事的人家“吃豆腐”(吃丧席)填饱辘辘饥肠;同学因嫉妒元尚婴去邮局工作端公家饭碗,在黑板上悄悄写下对革命领袖不敬的大字报……凡此种种,皆因生活困窘和一己私念。
公社深处陕南腹地,长期的革命运动使得乡民熟悉政治话语和运动形势,他们对革命运动的意涵并未有深刻的理解,或者疲于应付各种生产运动而放弃理解,乡民被革命的巨大惯性推着向前。轰轰烈烈“农业学大寨”,争分夺秒14天建成厂房,“大战三百天,修通伯叔路”。
集体主义激情被不断点燃,而事实上,基层乡村的政治实践已被分解为个人的利益之争,集体无意识被转化为日常生活形态和话语形态。公社屠宰生猪需领导指示,层级分配的猪肉精确到两,无数双眼睛紧盯秤盘;激昂时、悲伤时,脱口而出的红歌、赞歌、语录歌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同学远嫁他乡,送别的话是“要……要听毛主席的话”;年三十的案几上一字排开红塑料皮子的毛主席语录,团圆饭中也暗藏危机,要照顾好外姓人、失独亲属、本家人的阶级情感和身体状况。
《群山绝响》无意展示创伤,进而为控诉提供理由和佐证,小说以“佛眼”少年元尚婴的视角展示革命的日常性,眷顾和凭吊已逝的岁月。
《群山绝响》精细还原了40多年前的中国乡村生态,作家“抽丝记忆、坐实史料”,做好“读者的秘书,激活读者的往事和想象力”,从平民视角进入日常生活的书写。俊朗纯挚略带羞涩的少年、勤劳质朴不乏小聪明的乡民、波涛涌动的时代,作家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和对人性微妙的透析能力极强。
小说时间跨度仅九个月,却在冲和博雅的叙述中,描绘出一个充满质感、混沌与孤傲并存的时代世相。我们并未在小说中看到严酷的底色和荒诞的现实,作品中流露的则是作家一以贯之的温情主义精神脉流。作家师法道家,于自然通灵中打开人性,勘问时代,这也使得《群山绝响》与同时期同类题材的作品迥然有异。这既是作家的精神修为使然,亦是作家践行传统写作的诗性追求。
尽管这部新作让作者“泪流满面”,在叙述中,方英文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审视这段乡村中国的心灵史,也探寻了人性的边际。
主人公元尚婴出身不好,母亲为他能够推荐上高中煞费苦心,打通关节,仍旧未果。机缘巧合,同学落水去世,尚婴补录进汉叔中学,后被书记点名,替补牺牲邮递员吴小根的位置,又因同学嫉妒报复,回乡务农。乡村少年善良敏感,他的成长中经历亲属离世、性启蒙、挂破鞋事件、大字报事件、勒令退学等,却对命运的捉弄淡然处之,充满伤感却不自怨自艾。
少年元尚婴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他的精神世界过早注入了家族式精神取向,祖父元白了在小说中具有精神基座的作用,他的一生曲折复杂,丰富的阅历积累使他对子孙的教诲既感性又不乏大智慧。父亲通诗书,不多语,母亲温良敦厚、勤俭持家。
元家人世代吃斋念佛,仁义孝悌、乐善好施。乡民各司其职,即使有假公济私之事,并不影响大家的基本相处,劳作时人们依旧喜欢揩妇女的油,过嘴瘾讲段子。生活不易,民众皆以生存智慧应对,苦中寻乐。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坚守土地,保持淳朴。方英文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性消解和稀释革命的炙热和苦痛。
方英文小说的语言和修辞独有特色,幽默和反讽俯首可拾,作家将其定调为“无哀无怨”的中性修辞,力求客观中庸。孰不知这沉静之下,深藏的是并无尖刻却饶然有趣、婉而多讽的温情。
方英文笔耕三十余载,从未停止对文学之道的追求。第一部长篇《落红》得“人情小说”之神韵,描绘城里机关单位中年人之困窘状况。
第二部长篇《后花园》横跨城乡,叙写知识青年的精神求索。及至《群山绝响》,行文归于简约,不追求宏大叙事,不悲情不哀婉,不刻意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自然景物描写贴切形象,少年乡愁溶于清风云淡的书写之中,不乏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沉郁的文化忧思。作者所追求的文学之道乃是道阻且长的人生之道。
方英文已经磨砺出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有关历史、人性、革命的叙述娓娓道来,诗性追求与现实写作结合得颇为精妙。在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上,通达不失温暖,真切不失宽余。
方英文习字多年,《群山绝响》通篇以毛笔写就,手稿书风温润圆融,清丽典雅,等于“古风再现”,着实无愧于“绝响”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