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瓷?按照严格的定义,瓷,是用含有较高三氧化二铝的粘土制胎经过1200益以上高温烧成,并且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的器物。中国是瓷的故乡,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有“瓷器”之意。近期,随着《国家宝藏》的播出,“瓷”这种经典的中华文化载体以其极具创意的形式、新颖的艺术表达,再一次唤起社会公众的热情。
中国古陶瓷中的题诗、题词、款识等内容,堪称无所不包。瓷器,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上面积淀着无数历史、文化、社会信息。本期,我们就从最受国内外藏家和广大民众喜爱的“国民瓷器”青花瓷上的文字、款识谈起,透过精美的瓷器,品味祖国书法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而陶器的制作在中国也有超过万年的悠久历史。由陶器过渡到原始瓷器则可返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新石器各类陶器器皿起,它几乎记载着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史。
瓷器上的书法,有一部分是名人手迹,如皇帝笔迹、名家书法等;有的是仿先代名人的,王羲之、怀素大家都是“仿制”热门;也有画家、书法家直接写在瓷器上的。从内容上说,有在器身上讲故事的;有书写美文、警句的;有三教名言,也有皇帝、大臣名言;有祭天祭地的;有记载历史的;也有祁盼幸福新年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文字形式方面,也有中文、外文、象形文、民族文等。形体方面,楷、草、隶、篆体都可见到。从瓷器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文字的演变,也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痕迹和文献价值,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明记忆载体。而这些信息是其他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也是瓷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在元代中期才成熟的青花瓷,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虽主要是釉下蓝移,但因青料和表现技巧具有多样性,致使历代青花瓷均有各自的艺术特征。同时,它们都满足这三个要素: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作为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一个品种,并能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中国陶瓷艺术的主流地位,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和艺术审美价值等等方面,都拥有无可估量的潜在能量,有待我们去发现和利用。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款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
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明朝宣德以前的瓷器都没有落款,从宣德开始写款,早期是写在瓷器的上面:比如天球瓶就是写在瓶口,大缸就写在缸沿附近,后期规范了,统一写在器物的底部,有一条直线的(俗称一炷香款),再就是两个圆圈,然后双排的“大明宣德年制”。明代的器物写的都是楷书,宣德后官窑器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没有款,被称为空白期。清朝自康熙起开设官窑厂。一般写的是楷书和小篆,分四字和六字。
唐青花没有实物存世,而元代的瓷器是没有款的,有些器物上面有字,大都是画片的介绍,比如鬼谷下山大罐上面有楷书“鬼谷”二字。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也有字,也是楷书,少数的残片上发现过草书的字体,以寿字居多,还有一部分写有梵文的,纯为了装饰用。
文化艺术报记者 陈慧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