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拓片 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因其外形似鼓而得名。
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分别刻有小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应物、韩愈的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也有人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465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462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全部石鼓仅存327字(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唐宪宗时,石鼓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北宋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府学。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