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09日
读书之乐
做人民的儿女
做人民的儿女
  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篇篇箴言挚语不绝于耳,让我禁不住回想起在陕西洛川农村挂职的点滴岁月。 

  农民的女儿
  10月,苹果成熟了,我一直在想,今年会不会收到他们的消息。清晨打开手机,赫然看到村支书冯亚军的消息:“李敏好,今年的苹果不错!我能卖十万元左右。留了些特别好的苹果,希望你能过来品尝。”
  知道他们一切安好,悬着的心儿落了地。离开延安洛川两年多,最亲近、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竟然是那口窑洞,是文霞生火做饭的土灶,是村民们盘腿谈事的炕头,是屋门前堆积的柴火垛子,是漫天大雪的村口,大家哆哆嗦嗦吵嚷分地时的情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写道,当年习近平下决心回梁家河挑重担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决定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洛川挂职,有段时间我的工作就是到果园刮翘皮、刮腐烂。从天亮到天黑,连续七八天,我和亚军媳妇处理了30棵树。黝黑的皮肤和灰扑扑的衣服成为我这位城市姑娘的“新常态”。那时,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女儿,陕北的女儿。
 
  “傻子书记”
  习总书记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而在我挂职期间,令我得到最多教育的,是洛川县岭上村村支书冯亚军。
  乡亲们戏称冯亚军“傻子书记”,因为他对任何事都特别“较真”。比如县文明办给各村送绿化树苗,一般村都不太重视,唯独冯亚军亲自带人卸车、搬运,工作人员有感于他的真诚,又额外拉来70棵树苗送给岭上村。这些免费树苗冯亚军一棵也没留给自家,他说:“树种在别人家我们也能看见,闻着也香呢。”
  “傻子书记”在为群众办事时却充满智慧。一次,村里变压器坏了。我发愁:“村里没有集体收益,修变压器的钱哪里来?”冯亚军回答:“有共产党在就不怕!”他到县供电局赊账拿一个新变压器换上,采取村集体出一点、党委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巧妙化解了难题。
  养育与感恩
  虽然基本实现小康,但洛川老乡们还是一个月难得吃上一顿肉,也很少吃菜。一天两顿饭,都是漂着少量西红柿和豆腐丁的手擀面,配着应季凉拌野菜:芫荽、野葱、蒲公英、茵陈等。如果有人串门,就再丰盛一点:炒土豆丝、茄子,煮上鸡蛋。但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老乡们同情、理解知青,从没拒绝给他们“挖”一碗酸菜那样;今天,热情的陕北老乡对我更加照顾。村里没有菜市场,他们为了我特地跑到乡镇集市买肉、买青菜炒着吃。
  为了这样可爱的乡亲,我们挂职干部虽干不了大事,也努力想要给村上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走访困难群众家庭,向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争取困难大学生入学补贴,为孤儿学生争取教育、生活补助等。当得知管辖村出现土地分配冲突,遇上冰雹、降雨等自然灾害时,我们第一时间顶着恶劣条件调查走访、疏导安抚。一位老妈妈激动地拉着挂职干部的手说:“感谢你们这样的好干部。” 

  一切为了人民
  挂职结束前,部里在延安全体挂职干部一起到延川,重温习总书记当年留下的印记。石春阳动情地讲述了总书记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故事:“总书记严谨把握政策,带领大家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给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如今手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回想洛川挂职的日子,我感慨万千。农村劳动的岁月弥补了青年一代人生经历的空白。重复繁重的生产劳作,艰难求索的集体经济,千头万绪的乡村政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能设身处地理解、思考中国农民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及在他们身上时刻都绕不开的农业生产、土地归属那些事,激发了为人民干实事、干好事的理想和情怀。
  下基层仅是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今后还要坚持劳动、坚持磨炼、坚持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更多聚焦农民的需求,加紧解决小宗作物无药可用,主要农药品种抗性增加及药害风险加大等问题。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奉献青春。
  (作者系农业部农药鉴定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