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两会落下帷幕,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世界文化之都。这也是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多位代表、委员为此建言献策。
张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西安市人大代表):
“中国文化的根基就在西安,有历史文化,也有历史遗迹,加上现代文化的融合,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在哪里找,就在西安找,西安就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最现实版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要讲中国故事,追根溯源来到西安。”所以今年西安打造“西安年·最中国”,让所有的旅游区域在基础设施上,把民俗文化和点亮工程融进去,让璀璨的夜景点亮整个西安,形成一个古都西安的立体形象。过中国的传统年到哪里来,就到长安,就到西安。
文化旅游是一个新兴引导产业,在文化体验基础上,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体验做出来,这里就是“文化+”、“文化+科技智慧旅游”、“文化+农业乡村旅游”,每年以30%左右递增。
“在这里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在西安立体体现出来,达到国际旅游时尚之都的水平。”
常梦春(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西安市人大代表):
建议改善文化旅游的投资环境,加大文化旅游的投资力度,把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企业吸引到西安来,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把西安的文化旅游做大做强。
最近,我们正在牵头做西安市旅游基金项目,通过这个文化旅游基金,对一些旅游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把西安的旅游项目做出水平、做得更加高大上,能够走出陕西省、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吸引更多的人来西安“游”。
孙茵(西安天朗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市人大代表):
建议加大唐文化体验。西安周边的文化产业中,体验感比较好的是袁家村和白鹿原,但都属于清末文化。目前西安对唐文化的挖掘偏向宫廷文化,百姓文化较少,建议对唐文化的挖掘更加亲民,有顶层设计,彰显西安是唐文化之都。建议尽快出台乡村振兴配套制度,让工商资本更加有效地进入乡村。
卢光文(碑林区政府区长西安市人大代表):
碑林区历史遗存多,要通过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通过讲好故事、发好声音,传递给全球的人们,实现中国梦。2018年在队伍建设上,将运用三项机制,调动积极因素,争当铁军战士,全面投入到大西安国际化进程中,为大西安国际化做出碑林贡献。
王智(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文化作用越来越显著,这让我们搞非遗保护的人倍感振奋。
“西安年·最中国”这个活动非常好,西安各级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今年城墙、芙蓉园的灯展很有规模,街巷也灯火通明,非常美。相比往年,气氛更浓烈,西安有近200个非遗项目,锣鼓、社火等展演都在过年期间要呈现,非遗文化展出遍布西安各地,“西安年·最中国”一定会掀起中国人过年的一个新热潮。
王炳哲(陕西圣美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民革长安区工委主委西安市政协委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西安最自信、最特色的宝贵资源。”作为西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该如何释放出其应有的价值,这是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定当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责,参与到“一带一路”新起点的建设中来,打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片,开启“大西安”建设新篇章。
孙维(西安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
近年来,残疾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广大残疾人的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不过,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程度还较低,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业尚需扶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建议首先应开展文化助残。专业艺术人士与社会组织形成志愿服务对接,建立培训学习机制,由文化艺术性团体为残障群体送文化、送培训。此外,建议实施残疾人文化艺术项目的挖掘与推介。筛选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传承,吸纳一定数量残疾人从事特殊文化艺术项目,推动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吴文莉(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但数据准确详实,更让人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也焕发出了青春。
其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世界文化之都,让文学艺术工作者心里有了底,动力十足。作为一名作家,将按照报告中进一步凝聚城市精神、强化文化担当的要求,用西安的独有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用文化的力量进行创作,讲述好西安故事。据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