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
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
  成都杜甫草堂,一块刻有《乡愁》的石碑,串联起两位诗人跨越千年的思乡愁绪。
  2012年余光中第一次来西安,他曾表示能来西安,觉得欣慰至极,“我第一次来到西安,这座城市我还没看清楚。是西安却把古长安藏起来了,不让我见”。余光中感慨道:“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长安的意义,我早就透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了解长安了。我对这里的历史充满敬畏感,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文化内心的憧憬。”余光中不仅爱长安,也爱写长安,常常想象着与长安人同吃同住同眠,一起遨游这美好的世间。在《寻李白》中,他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还记得余光中为古城学子教授那堂《诗与长安》时说:“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心早就来到这里,在我的诗里早就出现长安。”在这里他亦留下了《秦俑》:“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如果钲鼓突然间敲起/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2014年余光中再次来到西安,他说:“我不能想象,今日西安市长开车的路上,会有一个诗人把他拦住,就一首诗歌慢慢推敲。古代慢有慢的道理,我们现在什么都很快。我常常对媒体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闲不是无所用心,懒惰度日,闲是没有压力的心情下,灵感能得到启发。”
  在余光中看来,千年前的汉唐盛世,一方面是朝廷促成的,一方面是民间促成的。“玄奘就是民间代表,他一个人就去了印度。另外,朝廷也派过班超这些人出使西域。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不但是上有朝廷,下还有一些伟大的个人意志,才能够促成。”
  2017年先生再也无缘长安,从此天堂有诗,隔断的是空间,阻不了的是乡愁。先生已化做一场雨,遍洒祖国大地。滋润了新时代的文学,也回归了“母亲”的怀抱。
   据《南方人物周刊》《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