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城“民乐汇”进社区活动精彩纷呈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声中,新城人愈加感觉到文化发展对于全区建设的带动、促进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不足之处,即文化自我“造血”能力的薄弱。对此,近几年来,“种文化”成为新城区文化馆抓的一件核心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我简要总结如下,以期得到大家的指导,迎接今后更大的进步。
一、应时而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结合新城区实际,我认为,群众文化建设仅靠“送”是不够的,在“送”的同时更需要通过“种”来“造血”。新城区作为城中区,全区大大小小的104个社区应进一步发挥好平台作用,它们不应只是送演出时的展示平台,也应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欢乐平台。
二、一年一大步:新城区“种文化”的“三步走”
在2012年针对群众文化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反映的“社区群众文化团队活动都是自己摸索,没有专业指导,也没有展示平台”等问题较为突出,区文化馆多次召开研讨会,策划制定新城区新的文化活动品牌———“新城民乐汇”。于是,从2013年至今,这一全新品牌承载着新城“种文化”的自觉意识,在探索中前行。概括而言,三年来,我们“三步走”,分别立足于群众参与热情的调动、活动质量的提升、菜单式选择的自主性张扬等方面。
第一步:稳扎稳打,全面推进。2013年,新城区文化馆着眼于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区正式推出了“新城民乐汇”活动。当年的活动主题是:搭建群众舞台,旨在满足社区文艺爱好者展示、交流的需求,提升社区文艺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活动分为少儿书画、腰鼓大赛、器乐、声乐、朗诵、广场舞、戏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辅导及演出形式。
第二步:供需对接,社团提质。2014年,新城区文化馆结合社区文艺团队的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定期对社区文艺团队一对一进行艺术指导。包括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家演员惠敏莉,西安合唱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指挥马长春等人在内的21位文化志愿者成为新城区社区文艺团队的指导老师,切实提升群文社团的业务水准。
第三步:菜单服务,自主选择。2015年年初,我们又对全区社区文艺团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调研,策划推出了“新城民乐汇·社区文艺课堂”活动。如今,在新城区的每一个社区及文化单位、场馆内,一张张印刷精美的大型海报排满了文艺培训辅导的信息,大家自主选择,进入心仪的文化课堂,而这一切统统免费。在今年年底前,14个课堂将完成160余次的教学活动,近万名群众将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文艺培训。
三、贯穿始终:新城区“种文化”的“三原则” (一)调动性原则。在“种文化”的过程中,社区群众是文化活动的主体,“种文化”的成效最终是体现在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之上的。因此,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社区群众特别是文化团体、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创设条件,在一切文体活动的策划之初,切实贯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一原则。
(二)持续性原则。“种文化”与“送文化”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时间上的持续性,让文化在社区生根,在群众中发枝生花。这就要求,无论是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工作者,还是文化志愿者,应在方方面面提供好持续性的服务。
(三)合作性原则。“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区“种文化”需要各个方面的广泛合作,从而取得“1+1跃2”的效果。区文化馆敞开大门,与对方就节目内容、演出主题等进行合作,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哪怕对方只是普及某一方面的法规或知识,我们都会提供便利。
自从2013年正式借助“新城民乐汇”这一品牌开展“种文化”进社区活动以来,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持续提升,文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成绩代表过去,探索仍在脚下。我们将进一步在社会化合作等短板方面加强突破,让“种文化”不但在文化事业方面绽放绚丽之花,也在文化产业方面发挥滋养作用,推动全区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