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8日
红色记忆
鲁艺教员胡蛮
鲁艺教员胡蛮
  胡蛮(1904.6—1986.8)是我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画家。原名王钧初,河南扶沟县人。
  胡蛮早年在北平、杭州、上海等地从事左翼进步美术活动。1929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油画系,期间曾由学校资助到日本考察美术活动。在从事“左翼”美术活动中,他常常撰写专著文章,也与鲁迅先生建立密切的联系。1935年胡蛮被国民党通缉,在鲁迅、宋庆龄帮助下,转赴苏联学习、工作。1939年胡蛮受党的派遣回到延安,担任鲁艺美术系教员、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兼美术教研组组长,是延安当时比较活跃的美术评论家。尤其是《中国美术史》撰写和发表,使他成为延安时期极具时代意义的美术史论家。
  在《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研究中国美术史,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美术文化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思潮,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抗战美术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和评价,提出美学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该书于1942年排版,1946年在延安出版发行,建国前后多次再版,至今仍是新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基础专业教科书。
  在生活中,胡蛮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胡蛮当年居住在鲁艺东山上,他烟瘾很重,吸烟斗,有一个装烟丝的橡胶烟荷包。有一天鲁艺教员华君武同志看见胡蛮在窑洞门口的半山草丛里找东西,后来才知道胡蛮前一天决心戒烟,把烟斗和荷包都扔下山,第二天烟瘾来犯,又顾不得面子,跑到半山腰找回了他的烟具。
  胡蛮还有个喜欢不断改名字的习惯,在去苏联以前他原名王钧初,后为表示革命的决心,改用“苦力”和“罗思”为名(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说,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比喻为齿轮和螺丝钉的关系)。他从苏联回来时用的名字叫王洪,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又将名字改成了旺红,后来又取名胡蛮。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延安《解放日报》社发表评论,称胡宗南为“胡蛮”。胡蛮着急了,又改成了祜曼,并且还向同志们解释说这是外语中“人道”的意思。当时大多到延安参加革命队伍的人,都有改名字的习惯,但都没有胡蛮改名如此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胡蛮先后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在工作之余,胡蛮坚持记录美术日记14年,为新中国美术活动记录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
  胡蛮,一个勤勤恳恳的革命者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他一生的艺术成就贯穿于20世纪左翼美术时期、留苏时期、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作为新中国美术革命活动的创作者、组织者、记录者,胡蛮的名字将永远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