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情”是由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的。据专家们考证,它始于隋唐,兴于宋元,源于长安,由道歌发展而成。按流布地域分为“南派”“北派”,长期以“坐班清唱”和“皮影”形式流行于长安(今西安)周围广大农村,其主要乐器通常用:板胡、二胡、梆子、碰锤等十四五种。在漫长的岁月里,长安道情不断吮吸着民间音乐的乳汁,加之与其它声腔相互影响、交流,逐渐形成了以词格、音调、嘛韵(帮腔)为主体的声腔特点,特别是“帮腔”的使用,起到了烘托气氛、调节间隔、加强人物感情的作用。
据艺人们口头传述,长安道情有大型剧目70余部,折子戏百余出,绝大部分为《封神榜》、《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及包公、左公、施公戏,具体还可划分为神仙道化戏、神话故事戏、历史题材故事戏、民间生活故事戏等几种,诸如《目莲救母》《陈塘关》《反天宫》《秦琼打擂》《卖苗郎》等。这些剧目原是宣传道教经义的情理的,改编后,赋予了新思想,强化了人民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958年,刚刚成立两周年的长安县剧团,在戏曲改革上做了件别开生面的工作。编创人员王昭玺、卢恺等在剧团领导的支持下,立志将“道情坐唱”变成“舞台道情剧”,为此,他们深入县内各地及户县、蓝田、华县和西安郊区部分农村,遍访名师,除采访记录、调查、整理资料外,还将新筑地区的老艺人许成礼、郝鸿辛等请至剧团,就一些道情剧目作现场指导,进行了全面加工。当年就排练上演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道情剧目《槐荫媒》《八仙上寿》和《四岔捎书》,那明快的旋律、幽雅的曲调,自然的节奏和舒悦的韵味,无疑为三秦戏曲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以后的四年中,他们在西安市文化局文研室的协助下,又相继推出了《隔门贤》《墙头马上》《鸳鸯谱》《孝子冤》《生死牌》等传统剧以及自编自演的现代小戏《三老汉》《送公粮》等。特别是《隔门贤》的上演,不仅为十届国庆献了一份厚礼,拿了市上奖励,而且演出本先后被长安书店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高达29000册,西北局及省上领导还在丈八沟宾馆观看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对长安道情搬上舞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1960年2月,他们新排出的古典剧《墙头马上》,作为“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剧目,获得了演出奖;王昭玺、米舍枝获得了音乐设计奖;主要演员惠婉英、王新成、岳天民、张秀兰获得了表演奖。短短五年,他们洒下心血和汗水,浇灌培植了戏苑奇葩、独放异彩的新剧种“长安道情”,也使人们对古城南郊的长安县剧团刮目相看,剧团跨入了省内有实力的地方专业艺术团体之列。
1977年初春,长安县剧团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除了积极恢复长安道情剧《鸳鸯谱》的再度演出,同时组织力量用长安道情移植排演了革命现代剧《江姐》。在移植中,编导人员不仅注重发挥“长安道情”音乐的板腔体功能和别具特色的“嘛韵”手段,而且对它的联曲“词调”,诸如“皂罗袍”“耍小孩”“浪淘沙”“太平歌”“驻云飞”等都进行了大胆改革,同时使用了单管编制的中西混合乐队及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较好地吸收融汇了歌剧《江姐》的旋律特色,丰富发展了长安道情音乐的表现方式。在演唱方法上,编导、作曲和演员们一道切磋技艺,进行了一番可喜的探索。如“谁知你壮志未酬身先亡”一段,抑扬顿挫,入情入理,直叙了江姐痛失战友、革命伴侣的悲怆心境,从另一侧面,把“这一个”活生生的共产党人艺术形象,塑造得更高大、更完美、更富于立体感。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当年,正是几个“美”的发现者,以卓识远见,辛苦劳作,将一批长安道情剧目搬上了舞台,给长安县剧团带来了辉煌。
历经世事变迁,长安道情早已成为濒危剧种。作为长安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安道情在申报省市两级“非遗”项目时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
2008年,长安剧团不负重望,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长安道情”这一地方风格特色鲜明的小剧种,投入其最大的人力和财力,创作和排演了大型长安道情现代戏《祥云谷》,用传统的长安道情演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故事。该剧公演后,得到了百万长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盛况空前,代表西安市参加了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和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荣获编剧奖、剧目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将“长安道情”这个小剧种推向新的高峰,让三秦大地重新认知了“长安道情”,重新享受她带给人们的新的艺术之美。
2016年8月,为迎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持续升温。长安剧团第三次改版的长安道情现代戏《江姐》精彩亮相,著名剧作家阎肃编剧,省级长安道情传承人王昭玺作曲。剧团从音乐、内容等方面重新调整,在音乐整体结构上做了大胆突破,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江姐”的表演也告别革命者高大全的脸谱形象,不再是高亢铿锵的程式化表演,而是集中革命者和普通女性的所有美好特质,变得更加可亲可爱可敬,让人耳目一新。
我想,从此,“长安道情”的根已经留住了。伴随着新时代的脚步和节奏,随着长安剧团的不断辛勤耕耘,“长安道情”定会根深叶茂,一步一步地走向久远、走向成熟、走向完美。
企盼剧团内的演职人员,人人都能自觉去做美的使者,努力开掘,勤奋耕耘,再次发现推出一批新剧目,用以装点生活、美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