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7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32期)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三娘教子》剧照
  同州梆子,也称东路秦腔或老秦腔,是陕西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发祥于陕西省大荔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它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多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苦音多表现忧伤、哀怨的情绪。其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有二六板、慢板、二导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
  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的曲谱使用工尺谱,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
  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个之多,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亲亲、银扭丝、点绛、大开门、朝凤、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马道仁、将军令等。同州梆子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二股弦为主,辅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为打击乐,主要有牙子、板鼓、堂鼓、梆子、手锣、云锣、大锣、铙钹、铰子等。
  同州梆子的传统剧目丰富,据统计有千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发掘、整理和演出本仅有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演唱的历史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黄逼宫》《破宁国》《反五关》《石佛口》《铁冠图》《蛟龙驹》等。
  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的鼻祖。著名艺人魏长生在清乾隆年间三次进京演出,并将梆子腔演唱传承后世,形成中国梆子腔体系。同州梆子为中国梆子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对研究秦腔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梆子腔戏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同州梆子后继乏人,其演出已很难见到,面临濒危境地,亟待抢救。同州梆子现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