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的第18个记者节。也是我迎来的第2个记者节。在文化艺术报工作一年多来,我肩负传播陕西文化信息的使命,足迹踏遍三秦大地的文化厚土。从古城西安到东府华岳下、西府宝鸡;从苍茫陕北到清秀陕南,一路走,一路行,去会见一个个普通的三秦文化人,记录三秦文化事。
我采访过陕北剪纸非遗传承人郭宏雄,他说自己一辈子喜欢和会剪纸的老太太打交道,但近年来老太太们相继离世,却没人给她们的作品做记录,情到深处,一个不惑之年的男人竟也泪湿双眸。这让我看到一个民俗剪纸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我采访过陕南皮影老艺人李兴儒。得知要来采访,八十多岁的老人早早地守候在家门口。和他聊起皮影,聊起汉剧,老人滔滔不绝,精神立马抖擞。也许是太久没人和老人聊戏,也许是尘封铁箱的皮影又可向人展示,老人很是开心。当把样报寄给老人时,他还专门托人拍来他看报的照片给我。很庆幸见老人一面,聊汉剧,讲皮影,于老人来说“戏比天大”。
这一年,我风风火火地在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各大剧场跑来跑去,有幸采访了川剧名家陈巧茹和晋剧名家谢涛。陈巧茹的戏在成都看过几场,这次来西安,她很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采访是在演出前化妆的空当去的。见西安有这么多川剧戏迷,陈老师异常欣慰,给我讲川剧,讲参演剧目《尘埃落定》的始末。聊天中得知次日晚有场越剧一票难求,陈老师又特别想去,四处打听都搞不到票。恰好我有两张票,就与陈老师约定在开演前到剧场门口给她,后来陈老师在朋友圈发戏讯还常叫我回成都来看。
而对于晋剧名家谢涛的采访,可谓一波三折。由于演出剧场特别偏僻,路又不熟。我下午出发,地铁公交出租各种转,但还是走错了方向,好在演出前五分钟赶到现场。好戏不觉长,谢老师人气火爆,演出结束粉丝不断涌上台签名合影,我的采访只能一拖再拖。将近十一点,没顾上吃饭的谢涛在后台边卸妆边接受我的采访。她热情地给我讲《于成龙》,讲晋剧在陕北演出的故事。采访结束,荒凉的剧场门口打不到车,只好找黑车赶去地铁站。当坐到空无一人的末班地铁上时,回想着艺术家平易近人的可敬态度,不禁心生暖意,顿感收获满满。
目前,我深感三秦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还远远不够,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与三秦文化一道,让秦人像触摸着自己身体上的血脉一样,让世人像拂去蒙在石碑上的尘埃一样,去探索三秦大地,去了解陕西文化。
——王斌(文化艺术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