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5版
发布日期:
秦腔主奏乐器刍议
——从二股弦到板胡
  清代经学家阮元曾指出:“戏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动作也。”纵观秦腔发展史,可以发现,主奏乐器配置、探索、发展、确立过程中,最大的创新当数文场领奏乐器由二股弦改为板胡,这个创举对秦腔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主奏乐器的改良
  秦腔在明代开始成熟,到了清代已经非常盛行。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农村中的戏曲活动得到广泛推广,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城市工商业快速发展,扼西北商路要道的西安日益繁荣,成为戏曲流布的中心,此时,秦腔已传至全国,班社众多,出现了许多知名艺人,最杰出的当数魏长生,他携西秦腔入京,轰动京师,观者如云,“京腔效之”,不仅如此,他还首创了旦角化妆“贴片”、将胡琴吸纳为主要伴奏乐器,这种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的乐器配置善于传情,使秦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胡琴”指的是二股弦。尽管在秦腔伴奏乐器的不断发展中,板胡也成为文场乐器之一,但是,二股弦领奏乐器的地位已非常牢固。直至民国时期,秦腔音乐界兴起了改良运动,一些行内的演奏精英们吸取借鉴前人的经验,经过长期地探索钻研,创造出上下把拉法,解决了板胡换把问题,有效地扩大了板胡的表现音域,二股弦的地位开始动摇。新中国成立之后,二股弦被正式从主奏乐器中排除,板胡则代替二股弦成为文场领奏乐器,被誉为秦腔之胆。
  秦腔主奏乐器从简单到丰富到具体形制成熟,领奏乐器从二股弦到板胡,这几个关键的改变对秦腔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伴奏乐器的变革也成为秦腔音乐创新的成功标志。
  二、音乐表现空间的拓宽
  板胡和二股弦同属胡琴家族,它的出现晚于二股弦,根据各种文献资料推算,二股弦出现时间约为清乾隆五十年,而板胡类乐器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二者皆为桐木板面,最大的差异体现在琴弦的材质上,二股弦的琴弦是皮弦,板胡的琴弦为丝弦,材质的变化带来了音色的改变,板胡的声音尖细却不尖锐,音色嘹亮、清脆,比二股弦要柔和许多,因此,在表现高亢、激昂、热烈、火爆等情绪的同时,还可以兼顾优美、细腻、婉转、深沉等,这些音乐情感是二股弦所无法表达的。可见,板胡成为秦腔主奏乐器,并代替二股弦成为文场领衔,并非偶然,而是秦腔艺术从俗到雅的必然结果,是符合艺术发展内在规律的。
  板胡不仅是秦腔的主奏乐器,而且被广泛运用到各地方梆子剧种之中,如河北梆子、蒲剧、晋剧、吕剧、豫剧、评剧、山东梆子等,因剧种风格的不同,所使用的板胡又各有差异。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属中音板胡,琴筒用较大的椰壳制作,琴皮为薄桐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音响高亢雄劲,音色宽厚柔美,清脆圆润,音质浑厚深邃,秦韵浓郁,穿透力强,能奏较高的把位。秦腔板胡的演奏,最初只有一个把位,演奏的过程中,如果音域不够,则采取借音演奏的方法,即遇高音降低一个八度,遇低音则升高一个八度,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戏曲演奏中仍然存在。而秦腔板胡经过改良之后,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展到两个把位,并在指法、弓法、形式上作了一定革新。此后,在一代又一代演奏者的不断探索实践中,特别是样板戏时代,秦腔板胡的伴奏方法得到了质的飞越,有些著名琴师还把板胡音域拓展到第三把位,且演奏技巧得到极大地提高。
  板胡的高音区激越高亢,低音区在外弦的第一把位和内弦上则呈现出深沉醇厚的音乐韵味,因而成为最能体现秦腔音乐板式变化与行腔唱调旋律的乐器,有效地拓宽了秦腔音乐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展示出秦腔独特的地方色彩与风格特色,让听众从中体会到秦人独有的质朴和真切。
  三、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助力
  器乐伴奏是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唱腔需要随腔伴奏,而且人物的出场、下场甚至短暂的空场都需要乐器演奏来增加气氛,活跃舞台。同时,人物的亮相、念白、表情、姿势、打斗等,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伴奏来予以烘托渲染,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处于秦腔音乐灵魂地位的板胡,几乎贯穿每部戏的始终,演员的唱念做打,人物的情态与内在气质的表现,音乐风格的整体呈现,音乐形象的树立,包括表演、灯光、布景等变化的节奏,都离不开板胡的曲调,可以说,秦腔板胡是塑造舞台人物形象、营造情境气氛的强力助推器。
  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秦腔重在塑造不同类型、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演员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主体,通过唱腔念白、程式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表演手段整体予以表现,在演员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板胡如影随形,恰到好处地进行配合、补充、渲染与延伸。在唱腔中,板胡主要对演员的演唱起包腔作用,琴师根据每个演员的嗓音条件,依剧情节、环境、情绪、感情等变化,运用板胡的各种技巧及慢、快、连、抖、顿、掘、抽等不同弓法,让丰富精彩、形式活泼的音乐伴奏与演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令观众享受一种“声在戏中,音在情里”的审美愉悦。在表演中,板胡对节奏的掌控能够帮助演员外诉心理活动,令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令剧情更加顺畅通达。在人物心理斗争激烈、苦苦挣扎、内心独白等关键处,板胡的轻重缓急、强弱高低等节奏处理尤为重要,若处理不好,与演员的表演有隔膜,观众就会感觉到别扭。只有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能做到情流于指尖而诉之于观众,共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人物离不开情境,优秀的戏曲作品必然呈现出其特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与作品主题相契合的戏剧氛围。这种大的情境建立是音乐、舞美、灯光与演员共同完成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这个有机体里,板胡参与情景气氛的营造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现代戏曲创作中,板胡在体现秦腔高亢激越、慷慨奔放的特点之外,还可以营造出壮烈悲忍、奔放热烈等或悲情、或欢快的气氛与情境,这是其他伴奏乐器所难以实现的。
  在整个伴奏过程中,板胡看似服务于演员,但这种服务是积极主动的,优秀的琴师不会囿于演员的演唱风格,而是将自己对剧本、人物的理解加入到音乐处理中,再适当根据舞台环境的变化、演员身体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伴奏方法,与演员融为一体,塑造人物,渲染氛围,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音乐是秦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而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和美感效应的主要因素,板胡演奏者要充分意识到秦腔板胡的重要性,将演奏与演唱、表演、音乐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出色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示出秦腔的整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