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3日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66)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66)
  玄奘译心经
  就在玄奘将行未行之际,一纸邀请信来到了那烂陀,东印度的国王希望见到玄奘。那烂陀以玄奘即将回国为理由,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这样大麻烦就来了。
  东印度国王恼羞成怒,放言道:“我本是凡夫俗子,向来沉湎在尘世的快乐里,对佛法没有多深的感情。现在听说了中国僧人的名字,心中欢喜,萌生了学法的念头。如果中国僧人不来,我肯定会整顿象军,将那烂陀踏平,碎如粉尘。请你们不要怀疑我的能力!”
  这种恐吓令人惧怕。面对东印度国王的威胁,玄奘只得推迟返回大唐计划,屈身前去。而在此时,另一位印度国王,威名赫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要玄奘前往他的都城——曲女城说法。
  对玄奘高僧的争夺,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此时的那烂陀寺,已无能为力,听任局势发展。两个印度王互不相让,剑拔弩张,眼见得,一场类似当年在中国地面,那场为争夺鸠摩罗什高僧的两度灭国战争,要在这五印大地上进行。
  《三藏法师传》记载了戒日王与东印度王之间那场有趣的对话。戒日王说,这是我要请的客人,怎么会到你那里?赶快将人给我送来!东印度王面对隔空喊话,回应道,我的脑袋可以奉送,要中国的高僧那休想!戒日王闻后笑道:既然脑袋可以奉送,那就把你的脑袋割下让使者送来!戒日王是一个著名的君王,他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他笃信佛教,那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寺僧众,就是他在供养。按时间推算,阿育王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时代,戒日王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玄奘在他的记述中,曾对戒日王多有褒嘉与赞美。
  戒日王似乎更为强硬一些,这样,东印度王屈服了。这样,戒日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开一次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会场设在戒日王的都城——位于恒河中游的曲女城。这也许是印度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辩经,论主是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而戒日王本人则亲自担任主持。
  《大唐西域记》记载,辩经大会,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王以外,还有五印地面上的十八位国王到场。熟知大小乘经论的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众,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僧人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寺也派了一千多僧众。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经纶满腹,或口才出众,能言善辩。行进的车辆,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恒河如同白昼,数百面铜鼓在恒河边敲响,鼓声震彻天宇。
  辩经开始,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他的论点。阐述毕了,他说,作为论主,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那么,他愿意割下自己的头来,以谢天下。说完,他请戒日王遣人将自己刚才的论点,抄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
  一天过去了,挑战者没有出现。倒是玄奘的讲经,感动得在场的国王的妹妹痛哭流涕。美丽的公主当场宣布,她放弃小乘的信仰,改信大乘。而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挑战者仍没有出现,倒是那天晚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会场的大门。这是一次蓄意的破坏。戒日王对玄奘的尊崇激怒了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宗教信徒,他们没有能力通过辩论战胜玄奘,于是怒火中烧,烧毁会场大门以发泄不满。
  盛况空前的辩经大会持续了18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竟没有一个人出面挑战。《大唐法师传》记载,大会最后一天,玄奘讲经说法,很多人当场皈依。赢得辩经胜利的玄奘获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他被大乘信徒和小乘信徒共同推举为大师。
  佛教史上那个庄严时刻,经典时刻,也许永远值得人类怀念——值得全人类怀念!那是佛教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光荣!
  这场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辩经大会,将玄奘的西行经历推向了极致。从看见印度河的第一眼算起,玄奘在五印大地上滞留了整整十四个年头了。14年时间,他从一个谦卑的求经者,一个行脚僧成为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他不仅在印度的最高学府获得了无上的荣誉,而且受到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获得如此殊荣,取得如此成就,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
  辩经大会结束后,玄奘双膝跪倒,五体投地,向恒河告别,向那烂陀寺告别,向这个月亮女神的国家告别。公元641年的春末夏初,玄奘离开印度,心如刀割,他明白,此生他再也无法返回这带给他至高智慧、无上荣耀的五印大地了。
  第一百颗念珠。玄奘本来也可以学法显,乘坐商船,陆去海回,想那时较之法显的年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千帆竞发,贸易往来,搭上大商船回国,这样可以少许多关隘阻隔、旅途劳顿之苦。
  但是玄奘因为与高昌王有个君子之约,取经东回后,要在高昌驻留一段,为众生们讲经。玄奘与高昌王,曾有过八拜之交,结为兄弟,他所以能途经龟兹、途经西突厥都城撒拉尔汗时,受到国宴规格接待,皆是因为有高昌王开的那张路条。而这其中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那些国家当是都与中国通好,或视中国为母国。
  玄奘翻越葱岭,进入西域地面。西域这个地名,在概念上有个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即指《大唐西域记》中这个西域,外延直到阿姆河,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那些遥远地面,换言之,就是大唐王朝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那些地方,狭义的西域,则指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敦煌以北的东疆地区,也就是说,指今天新疆的所辖地面。
  玄奘进入广义的西域,再进入狭义的西域,每到一处,凡是当初施于他一饭之恩的地方,他都要停下来,宣经弘法,以示回报。在塔里木绿洲的佛国于阗、龟兹,他似乎做了更多的停留。于阗城外有一座佛寺,相传玄奘在这里停驻半年,宣经弘法。那古寺遗址残败的墙壁上,有一个基督教的双翼天使图案。双翼是基督教的东西,那天使形象却出自佛教,专家说这种犍陀罗风格汇融于此处,当是在玄奘讲经前后的事情。
  不过玄奘归程中主要的停泊地,还是高昌,这东疆门户,西域名城。在高昌城外的那个火焰山下的大佛寺里,玄奘将宣经弘法半年,尽其所学,为西域地面万千生灵,布道解惑。当然,入驻大佛寺之前,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远在长安城的当朝皇帝李世民上上一表,汇报自己西行求法的奇异经历,检讨自己当初私自出行的不周不妥,恳请归来长安时,君王应开放各处关隘,予以放行,如果觉得似有必要,那么请派使者,来高昌国迎接。信函写好,请高昌国王派使者送往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