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富集,可谓处处是景、步步为画。木头峪村背依大山,唇吞黄河;历史悠久,文明远古,数百亩枣林环绕其间。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现在村子到县城的沿河公路已经修通,一般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县城!
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坐落在陕西省佳县城南20公里处,东临黄河,西靠鱼山,依山傍水,林草丰茂,景色秀丽,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古村落。木头峪村呈南北走向,村内四合院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布局雅致合理,别具一格,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石窑民居有20多座,均为明、清建筑,此外还保存老祠堂、古戏楼、鱼山古庙等遗址。整体布局环抱黄河,与枣林相映,古色古香,被誉为“典型民居”、“民俗文化村”。
木头峪村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呈“井”字形,两条村街南北分布,东西皆有小巷和拱门洞相连(10个门洞,16条巷子),前后左右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起脊大门,砖木精雕;四合院落,方正对称;明柱抱厦,恢弘大气。无论结构、材料、空间、格调都别具特色。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民居,也不同于老北京的四合院,更有别于黄土高原的一般窑洞民居,体现了先辈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技巧。
木头峪村有一奇特的文化现象——匾额文化。该村现有200余户人家,据考证,60余户有门匾和横匾,约占全村近三分之一,可见书香气味之浓重、文化底蕴之深厚。在多处古民居中,几乎每院的大门皆悬挂门匾,上刻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的文字,既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也记录着民居主人的人文修养,更为这个古文明村庄增添了十二分的灵气。
这些匾额大都属于功德匾、颂神匾、门匾、牌匾等,如“恩进士”“岁进士”“文魁”“德教堪式”“公正廉明”……如“德为寿徵”“尚德者昌”“德音难忘”“积德乃昌”……大门的门头上有各种各样的雕刻。比如苗家大院的门头上,彩绘着木雕双凤,马头戏曲人物,下有鹿羊图案和砖雕双象头图案。门匾上书“诗书门第”四字,院门有“五脊六兽”。
木头峪村还有一大独特的文化现象。旧时,大年初一早晨,木头峪村的人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包饺子,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挨门逐户观看对联,因为木头峪村的对联大都是自编自写的。大家赏文论字,品头论足。于是,一些经典对联口口相传,留传至今:十年来文坛作战但觉日短一旦间里居小巷实感夜长——张振声春联;出有门入有门借贷无门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光棍曹嘉松春联……相传有一家人正给小儿子娶媳妇,老父突然去世,恰巧大儿子又生下小孩,木头峪的两大才子苗天培、苗滋荣就送了挽联:亡父方不葬孙媳分娩嗟赤子无福早生三日见曾爷小儿正完婚先颜气仰恨苍天不吊复加一日全俱面。
木头峪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幽雅环境和山水相映的壮观景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木头峪村在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木头峪村开设了独具古民居特色的“农家乐”,使得众多游客可以在这里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漂黄河、游枣乡、唱民歌、听小戏;体验陕北农村的生活。相信用不了多久,木头峪古渡将会再次迎来它的繁荣与兴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