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一直以来都是舞蹈编创者绕不开的话题。怎样出新?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作为特定时代产物下的艺术作品又是如何做到使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且世世代代地传承和继续发展创新出更多体现当下民族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舞蹈作品?这一系列有关创作的问题都是舞蹈人需要解决的,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和变迁,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思索都不会终止。
一、中国舞蹈创作的文化趋势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文化内涵的国家,包含的文化门类更是数不胜数、琳琅满目,即使中国人自己,面对如此博大和深奥的民族文化都很难一一将其收纳入文化库存中。近些年来,我国的舞蹈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以及其他舞蹈题材的编创理念、题材选择上都展现出了较多的现代创作观念。中国舞蹈艺术的大地上出现了现代化、多元化、世界化的舞蹈文化,同时,中国舞蹈人的艺术视角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编创理念上的更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舞蹈文化自近现代民族意识觉醒至全球化时代以来,在创作方面,鲜明地表现出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文化内涵丰富、个性化表达强烈、国际化色彩浓厚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创作自然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舞蹈文化审美视角,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文化审美差异也便随之产生。对于我们的舞蹈创作者而言,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人人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阶段
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展无不带有人类历史长河的深深烙印,反映我们人类每一个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关于中国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神授说”“游戏说”“模仿说”“性爱说”“劳动说”等说法,体现了人类对最初舞蹈形成的横向分析。然而,从时间上划分,中国舞蹈创作则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纵向阐释出中国舞蹈的发展脉络。具体分为:
1、以舞蹈形式创作为主要创作手段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的人们对舞蹈欣赏的评论总是以“美不美、好不好看”作为标准,来表达自己对作品在表演和创作上的评价感受。在舞蹈创作方面,舞蹈人以舞蹈形式对生活的直接模仿和再现为主要创作手段和出发点。如金明编创的《红绸舞》,便是遵循这一阶段审美特点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湛的舞绸技巧,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后的新形象。在创作理念方面,金老师将东北秧歌和陕北秧歌巧妙结合,并把京剧中的单绸花进行提炼和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创作方式,既保留了原本艺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又推陈出新,在这样的编创理念中创作出了新的艺术形式。金老师在原本秧歌里绸子的长度和宽度加以夸张、改造,演员们舞动着红色长绸,扭着秧歌,这些改动生动地体现出红火热情的氛围,红绸舞舞出了兴奋激动的中国人民的心声。在形象塑造方面,金老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人民欢庆解放胜利的激动心情,在舞蹈动作的编创方面大量运用弹跳、蹦跳式的动作,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后的喜庆和爽快,一方面也增加了表演的技术难度,提升了观众的视觉享受。《红绸舞》舞蹈作品中,身着蓝色长裤长袖的六名女演员,和头裹白毛巾、身着白色长袖长裤的六名男演员,在完成从戏曲中提炼的倒踢紫金冠、翻身、绷子等动作的同时,以手持时而火炬时而长绸的道具作为特征,通过大车轮、肩圈、大波浪、大小八字摆等多种绸花的舞动,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
2、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以人类的生命意识为主的创作阶段。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审美价值因素。这个时期的舞蹈,人们将对客观对象的所产生的审美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在舞蹈作品中,并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而被艺术家展现自我的文化内涵。此阶段的舞蹈作品审美大多为文化美,群舞《中国妈妈》就可以反映此阶段的审美文化。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之前文化审美迥然不同特点段:这个文化审美阶段重视在文艺作品中寻求内容同形式的完美结合,舞蹈动作必然是舞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但作为舞蹈作品,文化审美价值又在哪里?顺着这方面思考,舞蹈创作过程中,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或重内容轻形式的表现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根本,并且内容与形式结合后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所能带给观众的心灵净化过程才是艺术作品的精神表现和舞蹈作品的灵魂追求。
3、从21世纪开始,艺术进入了拥抱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时期。向传统文化学习,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突破点,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理念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下现代化社会中国人民生活状态,满足中国人民文化需求,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艺术创作潜能,提高广大观众艺术鉴赏力,增强国民艺术涵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优秀作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很多文章中都可以读到对这句话的各种认识与理解。
我们艺术的魂,是先辈们历经漫长历史,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的积淀。一代代去芜存菁保存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珍贵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并与当代的创新理相念结合的。只有不断继承,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才能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