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参加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后,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经过一年的精打细磨,此次又登上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的舞台,对于郝忠锋来说,这次也算是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憾错“七艺”“八艺”圆梦 一个人坚持一部戏的创作以及出品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坚持这么多年,其中的艰难恐怕也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其实2013年,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前,这个剧本就已经出来了,由于种种原因,错失良机。”此次登上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的舞台,在郝忠锋看来,《紫荆树下》的四年,弹指一挥间。
“我一直有信心将这部戏搬上艺术节的大舞台。”从事了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从身边接触到的、经历到的,郝忠锋深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田氏兄弟”家庭伦理的分分合合,都源于身边事。
“生活中我们把老传统丢失了很多,现如今社会更是急需‘家风’的回归,剧中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和知恩图报、诚实守信、邻里团结、相互帮助的做人观念,以及田氏三兄弟为了大家庭的兴旺无私奉献、不计前嫌的美德,着力弘扬良好家风。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想把握这次机会,把优秀的传统传承下去。”郝忠锋说。
将“三贤哭荆”故事锁定在商州
其实在《紫荆树下》中,“三贤哭荆”的故事在其他地方也都广有流传,情节大同小异。但是据悉商州城东有三贤乡,三贤乡有紫荆村,其乡名、村名同源于“紫荆树下哭三贤”的传说,如今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已成为历史。
《紫荆树下》就是将流传在商州紫荆村的民间故事“三贤哭荆”搬上了舞台,这一切都源于郝忠锋、吴全喜在创编剧本时对商州紫荆村的实地考察。通过收集素材,经历两个多月的编创,于2013年5月形成初稿。
存在的“三贤祠”等等真实的史料以及实物都在商州,所以郝忠锋更希望将该剧打造成商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中除了剧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商州道情作为戏曲之乡的知名品牌外,还有商州皮影戏、商州蓝印花土布、东龙山狗娃咪等等,以及剧中的黑龙口、麻街、三贤等商州地名都有着商州独特的文化标签,郝忠锋表示:“希望无论从发展商州地域文化,以及提高‘戏曲之乡’的对外知名度上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民营院团期待真正的支持
《紫荆树下》作为“八艺节”参演剧目中一部出自民营院团的剧目,50多位演员及演奏员基本上全来自商洛山花艺术团这一民办社团,他们中的多数属于无专业职称、无专业背景的民间艺人。
“秦腔王子”、两度“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担任主演,这也正是大腕与民间院团的一次牵手。郝忠锋表示:“我们虽然是非专业院团,队伍小,但我们也能排出专业院团排出的剧目,即使经济基础薄弱,我们也在积极克服,自己筹款来完成剧目,截至目前我已经背负了数百万的欠款,但是我仍然不会放弃。”
提及目前的愿望和下一步计划,郝忠锋说:“争取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尽快偿还三百余万元的债务,再就是能有一辆演出车,这样就能更方便下乡巡回演出。《紫荆树下》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我很高兴,但因成本、场地、场次等现实问题,受众十分有限,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还难以欣赏到如此精彩的地方剧目。下一步希望让艺术走进基层,走向农村,为更广大的观众呈现最为专业的戏剧表演。将《紫荆树下》升级版所呈现的‘家和万事兴’的正能量传播给更多的人,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紫荆树下》讲述了田忠仁、田忠义、田忠信三兄弟父母早逝,大哥田忠仁含辛茹苦把两个弟弟拉扯大,并帮其成家,一家和睦,光景越过越红火。老三媳妇秋梅看到大哥田忠仁有病,整天吃药,为了自己的小日子,在西门柳氏的唆使下闹着要分家。因为老人临终前留有遗言:“兄弟要相帮相助,只要门前紫荆树不死,永不分家。”秋梅为了早日分家,就千方百计弄死了紫荆树。不料分家后,秋梅将所分田产输给了西门柳氏,家境困窘,后悔不迭,兄弟仨惺惺相惜,抱着紫荆树伤心痛哭。突然,电闪雷鸣,秋雨大作,紫荆树死而复生,兄弟仨秉承祖训和好如初。知州听闻此事,特赐“紫荆三贤”匾额以示嘉奖。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