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对梅花描小像 欲呼明月向前身 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都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大隋立国处,辟出都城南城墙外边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偌大地面,修建了一座佛教大寺,取名双塔寺,占地面积,从如今西安市科技五路直到长安区的郭杜镇。寺内广修庙宇,栉次鳞比,更建有两座既彼此独立,又携手相连的高大木塔。这木塔高一百米,当是当时中国境内最高的塔了,后世唐太宗李世民为西行归来的一代高僧玄奖,所修的藏经塔——大雁塔,如是宏伟,仅七十米高而已。据此,可以想见此木塔之高、之宏伟气象了。这塔由夫妇二人合建,双塔携手,高可摩天,似乎有夫妻恩爱,比翼齐飞的意思在内。为了强调这意图,双塔下面,还栽了两棵龙爪槐,两棵龙爪槐的根基地面,又放置两尊石凿的硕大无比的石龟,以示龟寿万年。
据说玄奘当年从中原来到长安,还是个小沙弥时,曾在这双塔寺修持。
后来此双塔,毁于唐末的黄巢起义。屡次科举不中,对世界充满怨毒情绪的黄巢大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吟诗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破城后,一把火将木塔寺烧毁,据说塔被焚时,火光冲天,直上云霄,夜来长安城被大光照耀得如同白昼。
附带说一句,起义者黄巢,还对文化和文化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长安城中文化人悉数被杀,就连能哼些二六句子的半拉子文化人,也在劫难逃。
而今越千五百年岁月之后,那双塔虽毁,塔基及地宫尚在,那两棵龙爪槐,郁郁葱葱,占地半亩,遇风则树冠摇曳,婆娑多姿,而那两个石乌龟,还呆头呆脑,忠实地一棵树身旁卧着一个。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弑父杀兄占母的隋炀帝杨广。杨广在历史上,久负骂名,以暴虐著称,不过事实是不是这样,还真得打个问号。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隋以后唐兴起时那些大唐王朝御用文人写的,为了证明改朝换代的必要性,文人们通常的做法是会将前朝抹黑,而且抹得越黑越好。
杨广大约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起码是出于维护政权,收买人心的需要,他为兴盛弘扬佛法,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在鸠摩罗什高僧被羁十七年的古凉州,设国立译经场,收一千五百名天竺国学生,学习汉文,收一千五百名汉民学生,学习梵文,使鸠摩罗什时期达到大盛的这种贝叶经译成中文典籍的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从历史贡献上来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实际上才真正地完成了中国地理南北上的沟通,使整个国家浑然成为了一个整体。到了唐时,漕运从长江抵黄河,从黄河抵渭河,从渭河入灞河,从灞河依靠人工运河,江南的糙米可以直接运到大明宫宫殿门口的漕运码头。
隋炀帝的另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举措,是在河西走廊名城凉州,召开世界万国博览会。这个万国博览会当是目下那些名目繁多的如广交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的前身。丝绸之路沿线诸多国家,纷至沓来,着各种服饰,操各种语言,长各种相貌的胡商,将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填满。那一阵子河西走廊想必是异常红火、忙碌。
隋炀帝杨广在临死前半年,洛阳城中,纸醉金迷中、醉中的他拥着美姬,看着乐舞,将搂抱着美姬的胳膊抽出,然后摸着自己的头颅,长叹一声说:“这一颗好头颅,不知道将来要被谁割了去?”能这样说话,说明这还是有位见地的君主,头脑清醒的君王,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而已。果然半年后,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隋炀帝杨广为儿子所杀,政权也为儿子所替代。
第九十四颗念珠。隋王朝灭亡,代之而起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强盛的王朝——唐。此后的中国人,还常常像仰望一座远处的高山一样仰望那个强盛、包容、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的令人着迷的伟大时代,“梦回唐朝”成为人们的一句口头禅。
大教东流,落地生根,滥觞开来,福被九州,这个伟大工程在大唐王朝时代完成。佛教登堂入室,与产自于中国本土的道、儒教相逢,融合,各安其位。三教合流,中华封建时代的国家准宗教自此确立,它后世再没有被撼动的可能。
这其间出了一位佛门中的伟大人物,他就是一代高僧释玄奘。从释法显开始,到释鸠摩罗什给力,逾二百年之后,伟大的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广游五印十九年,归来后说服唐太宗李世民,将佛教与道教、儒教并列,成为国家宗教,尔后辗转弘福寺(翠微寺)、大慈恩寺、玉华寺,译经、弘法,为汉传佛教落地生根,呕心沥血,功德高劭。玄奘于64岁时寂灭于玉华寺肃成院译经堂。
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三武灭佛之祸”,但是,大教东流,已成势不可遏之势。宛如大水漫滩,佛教而宫廷,而民间,而山野丛林,而江河湖海,滴水不漏地渗入到中华大地每一根毛孔中去,为这个东方种族的苦难历程增加一份稀释剂,一份安妥灵魂的避难之所,一份行为举止、举手投足的规范绳墨,限制与底线。“天下名山僧占净”这句话足可以说明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的无孔不入。
“三武之祸”两次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年代,一次则是发生在玄奘之后的年代。一次是,业已占据了北中国偌大地面的北魏拓跋焘大帝(号称太武皇帝),在他灭掉赫连勃勃,驻军长安城时,在一座寺院里发现了兵器,这为拓跋焘的灭佛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于是他下令全国各地,焚毁所有的寺院,和尚尼姑,不论老少,一律处斩。
一次则是发生在574年的北周第三任皇帝宇文邕(号称武皇帝)禁佛。第三次,也就是玄奘之后的那一次禁佛,发生在845年的,唐王朝第十八任皇帝李炎(号称武宗皇帝)身上。后世,在中国境内许多地方,出现了被埋入地下,被隐藏石洞中的大量石雕、泥塑佛像,相信它们即是在这三次灭佛之祸,寺院被毁、僧民被诛杀或被迫还俗时,信众们出于虔诚,偷偷地藏匿的,而大约以这第三次武宗灭佛,规模最为宏大,因此所藏的圣物也为最多。
以历史的眼光看来,这“三武灭佛”似乎有他们的内在原因的。这原因就是,民众对佛教的盲目崇拜,狂热追捧,已经令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的当朝感到恐惧,觉得皇权之外出现了另一个中心。而这时候僧民们并不知道危险将临,还是一个劲地试图挤入权力中心,索取更多的利益,甚至达到与皇廷分庭对抗的地步。这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为王者,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一把火,烧了僧民们吃斋念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