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1日
“三秦悦读”主题征文(12)
享受诗歌
享受诗歌
  由于诗歌,我一直做着诗人的梦。
  早些的时候,用不多的零花钱奢侈地购买古诗词集、名家诗集,一首一首认真地读将下来,在心底也背会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充盈在诗的字里行间的大美,在你读第一遍的时候,就令你眼前一亮,宛如发光的晶体,在慢慢地咀嚼和品评中,你会为诗里的那种炙热的情感和柔美陶醉不已。谁读到这样的好诗不会击节赞赏呢?
  诗的美和气韵感染着年少的我,诗美的意趣、理趣、情趣也深深地打动着我年幼的心灵。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真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我从没有想过当作家、做诗人,只是羡慕不已,更多的是敬而远之。因为诗歌,我愿意读更多的书,读更多好看、耐人寻味的书。因为诗歌,我将最为擅长的数理化丢弃,转而进入文科班,啃起了更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因为诗歌,自己在全年级名次也急转直下,理科老师的说服,好朋友的劝解,我却因为对诗歌的爱一意孤行,赤胆忠心,像是对敌人毫不屈服的文天祥。最后,一场高考终将自己击打得粉身碎骨。名落孙山,差强人意地考入一所并不称心如意的大学。说真的,那时候我在心里十分痛恨文学、痛恨诗歌,我把许多上学写过的东西虽没有付之一炬却也撕得粉碎,扔给无情的东风。是的,我是在心里恨着诗歌,更恨着自己。
  上大学,鬼使神差地被放进了中文系课堂,录取通知书写着是为各县培养初中各科教师,但学校可供选择的专业又没有余地,只好勉强啃读文学。随后,大学里一份不起眼的文学小报《黄土地》重新燃起了我对文学的憧憬与期许。《黄土地》像一片绿洲,让我重新看到了文学的清纯与美丽;《黄土地》又像同甘共苦、患难之交的朋友来到我身边,每一期我都积极地投稿,每一期都有我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变成铅字。看着一篇篇印刷出来的文字,我的内心由衷地有一种喜悦和自得,慢慢地又发展成了虚荣﹑自鸣得意。
  当了一年的文学社社长及《黄土地》总编辑后,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里。故土情深,我将文学的根须扎在家乡故土的山水之中,写亲情、友情、爱情,写家乡的大地、庄稼、鸡零狗碎,写家乡的女人,写家乡流动的云彩、小河。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将头颅埋在书堆里,吮吸别人的思想精髓,在别人的故事里喜、怒、哀、乐,起浮跌宕。在乡下,我遭遇了自己的爱情,遭遇得痛哭流涕、几近失常。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有的经历和磨难,都给我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了理智,长了见识,让我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遇事冷静、三思而后行的青年。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诗意中穿行,感受着多变的生活,感受着世间人情冷暖,感受着人民的幸福安康,诗像是美丽少女,越看越让人心向往之。艺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享受。诗歌是灵性的艺术,更应该带给人无上的享受。我曾写过一句话:“诗歌的艺术是情趣,艺术的诗歌是享受。”我不喜欢读没有生活情趣的诗歌,有些诗歌篇什,将诗的情趣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是语言辞藻的堆砌,在艺术上完全是“假、大、空”的意境,任我怎么解读都理解不了的“高深莫测”。而那些真正意味深长的诗却每每读来都会令我怦然心动、沉醉不已,绝非那类牵强附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糟糠之作可比。
  远离浓脂粉墨,诗意地生活。艺术的诗歌给予人的是享受,享受那份清纯,享受带给心灵的那种震撼,享受那份妙不可言、不可言表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