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男,汉族,1968年1月生,陕西省乾县周城人。陕西省咸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清渭楼美术博 物馆创始人兼馆长。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左七)参观第十一届艺术节中国农民画精品展
咸阳清渭楼外景 康于 摄
赵少昂作品 咸阳渭河岸边的清渭楼,始建于秦,名曰咸阳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东楼”;北宋景佑年间,咸阳知县黄孝先重修,更名为“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2014年12月,企业家郭峰在清渭楼原址重建的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成为咸阳的地标建筑,继续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华丽的篇章。
投资5亿建“中国最好的民办美术馆”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您在新疆等地打拼二十多年,2011年回到家乡咸阳投资数亿元,建成目前西部最大的民营公益性美术馆清渭楼。是基于什么原因?
郭峰:咸阳是我的故乡。小时候由于家里贫穷,我在1986年就辍学外出打工。十几岁离开故乡,我从刷油漆做起,然后涉足经营油漆、研发油漆,并成功将中国油漆带入中亚市场,经过二十多年在新疆、中亚等地创业,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如既往的勇气以及“先做人,后做事”的信念,从无到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始终密切关注故乡的发展,时刻准备为故乡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
而我小时候就对中国书画特别痴迷,苦难的童年和艰苦的青少年时代,也始终没能阻挡我追求艺术的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省领导在新疆考察期间,会见看望家乡的企业家时,得知我想建设公益性美术博物馆,便鼓励我回家乡来投资发展文化事业。有了政府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加之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我便下定决心回家乡投资建设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经多次实地考察,我最终决定在咸阳市渭水河畔的清渭楼原址上重建美术博物馆。二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曾经是文人雅士品茶论道的地方。“清渭楼”,是古都咸阳两千多年来城市兴衰的历史见证,是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古都咸阳众多历史遗迹中的标志性建筑。
1992年2月,清渭楼被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清渭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渭楼在1998年时曾经立项重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几年一直没有建起来。我后来得知这个情况,就自己投资了5亿多,目标是“要建就建中国最好的美术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2014年12月28日,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正式开馆。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一直走在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的前沿,以独特的精品美术馆定位举办重量级展览及活动,成为丝绸之路上艺术版图中的一个亮点,并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确定为“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主展馆。
其实当初建设这美术博物馆,纯属我个人的情感工程,20多年来我倾其所有就为了收藏,你说把这些作品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我自己独享有何意义呢?
我们的办馆理念定位比较高,用流行的词说就是“高大上”。从建设规模到现实意义,它就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并且是一艘中国西部文化的航母。清渭楼的未来一定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艺术报:据说清渭楼收藏了一万多件历代书画精品和其他艺术品。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展览布局以及特色馆藏作品。
郭峰:清渭楼美术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24000余平方米,共九层,负一层至三层为藏品展厅,四层至九层为接待、学术交流、办公区域。主体建筑为明清风格,楼体彩绘全部采用矿物质原料绘制而成。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收藏有历代书画精品万余件和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各类艺术品。
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厅,收藏有:沈周、“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仇英、八大山人、“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古代名家大作。
中国近现代书画展览厅,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高剑父、徐悲鸿、潘天寿、吴冠中、张善孖、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黄胄、李可染、弘一法师和“金陵四家”(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李苦禅、关山月、方召麐、黎雄才、陈树人、方人定等国画大师的佳作。
中国当代书画展览厅,收藏有:启功、徐邦达、黄永玉、白庚延、张仃、崔子范、娄师白、许麟庐、刘大为、范曾、杨晓阳、冯远、孙其峰、霍春阳、王明明、王西京、刘文西、贾又福、方增先、王子武、何家英、任重、吴山明、杜滋龄、冯大中、王申勇、赵振川、钟明善、方鄂秦、李冰奇、于志学、范桦、范扬、杨力舟、陈永锵、秘修斌、许钦松、马海方、萧瀚、陈忠志、周尊圣、郭全忠、江文湛、王有政、郭北平、苗重安、王胜利、姜怡翔、李云集、王建树、王犇等著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
馆内还设有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岭南巨匠“赵少昂艺术展厅”及中国当代三十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个人展厅,特别是馆藏的1500余幅赵少昂大师作品更是弥足珍贵。
全球收藏赵少昂作品最多的博物馆
文化艺术报:据说,您是目前全世界收藏赵少昂作品最多的收藏家,可以分享一下收藏故事吗?
郭峰:对我来说,过去的阅历是最宝贵的,也正是20多年来的不断积累才使我拥有了如此丰富的藏品。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2000年对赵少昂作品的收藏经历,令我寝食难安、彻夜难眠,几番周折,历时半年时间才完成。1999年我在香港参加拍卖会,第一次欣赏到赵少昂的作品,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笔下的岭南江水。当时我就买了几张他的画。这时候有个华人问我是哪里人,问我也喜欢画吗。我说我非常喜欢画画,而且每年也买很多画,我喜欢赵少昂作品所描绘的岭南江水的秀色。后来我去北京参加拍卖会的时候又碰见了他,他看到我再次买了赵少昂的画,就和我细聊起来。他说他在日本收藏了一批赵少昂先生的画,问我有没有兴趣。当时我心情是很激动的,但是又很不安,我第一反应还是质疑这批画的真假以及数量。
直到2002年冬天,我去日本看到这些画时,我才下定决心。当时他们用塑料袋装了一百多张作品,我觉得张张都是精品,我拿这一百多张画回国请了很多专家帮忙鉴定,甚至送到拍卖行让专业人士鉴定,他们都说是真迹,这时我心里才踏实了。
当时我买画借了一部分钱,又把准备进货的钱也投了进去,最后花了近3亿人民币买了这批画,一共是1502张。后来当“赵少昂艺术展厅”开幕时,赵少昂的家人还特意来参观,当看到父亲生前创作了这么多画,赵少昂的儿子很惊讶也很感动,没想到这里居然是全世界收藏赵少昂作品最多的展馆。
投身文化事业应该放眼观世界
文化艺术报:观众很少能在博物馆欣赏到书画真迹,而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却能长期展出古代名家大作。在对这些国宝级名画的保护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郭峰:中国古代的画卷,从能保管下来到目前最多也就700多年,也就是在北宋的时候,几乎都是一些佚名作品,能存下名家的作品很罕见。到明清的时候,存世的画作就多一些了。
对于古画的展示,我觉得是艺术品就要有人欣赏。如果说把画一直放在库房,那只能说明目前我们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和发展资金投入还不够,这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不远的十年,中国会建起更多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名作将再见天日。
我们馆对于文物古画的保护是很重视的,因为当年他们使用的宣纸、颜料都比较落后,如果我们对这些古画保护不当的话,它们的颜色会折损很快。
对于展出这些古画,我们博物馆必须要保证恒温、恒湿,这一块成本是很大的,一年四季空调都要运行。博物馆的设计是自循环系统,如果停电的话,馆内有自带的抽风通道,这些通道在当初建馆的时候就设计了,用来保证展厅基本的温度湿度,像一楼大厅的水车设计也是为了保证让藏品处于一个自然的恒温恒湿状态。
文化艺术报: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规模和藏品在中国民营美术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对于如今的民营博物馆发展,您觉得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
郭峰: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多民营博物馆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也都面临严峻的运营困惑,最主要的还是资金的缺乏。其实我认为民营博物馆想要发展好,就得找对方向,定位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对博物馆事业的管理要依据当地情况来定。比如陕西是文化大省,我们就要打造文化旅游的主题,因此建立的博物馆也应该是有分量、相匹配的。我们可以尝试让民营博物馆先建立,当它运营正常后再发放资质证明。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规范力度、对症下药,严格审批博物馆的建设资质。比如为什么建立博物馆?有什么实力来证明自己可以运营好一座博物馆?你的藏品数量丰富吗?质量可以保证吗?是否有实力生存下来?如果有实力的话,政府可以扶持,如果博物馆仅仅只有名号而无作为,就不应该鱼目混杂。
从另一方面来说,想要投身文化事业的企业家、博物馆馆长,应该放眼观世界,让外面的艺术走进来,我们的作品走出去,真正扛起文化事业的责任。并不是你印个名片,写个职称,就证明你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贡献。不能名存实亡,要保证收藏的作品质量高、数量多并且是真迹。
文化艺术报记者 康于 刘青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 邮箱:whysb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