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代表座谈会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汉中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汉中市有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省级名录59个,市级名录92个,县级名录350多个;有国家级传承人5个、省级传承人29个,市级传承人43个。保护好、传承好、抢救记录好汉中这些稀缺的、独特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群文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部署,全力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既常态化、又注重创新,丰富了市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意识。二是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广泛开展。我市多次选派优秀传承人参加中、省乃至外省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非遗展演也曾走进中南海。今年三月,市群艺馆、市非遗中心承办了“相约樱桃花海、传承魅力非遗——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全市八个县的省级非遗绝活集中亮相,精彩纷呈。三是凭借着三首汉中民歌入编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优势和自信,汉中各县非遗中心不断探索开展和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对汉中非遗的热情。四是积极研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向文化产业化转移的课题,市非遗中心多次邀请技艺类传承人代表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商讨、总结传统技艺向产业化转移的经验和做法,目前,汉中藤编制作技艺、棕编制作技艺走互联网+的路子,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收到了助力脱贫攻坚、扶持残疾人事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效果。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围绕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汉中羌族文化等主题,完成了文化部重点调研课题《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中的问题与对策》,其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书出版;编辑出版了《汉调桄桄志》《中华梨园奇葩之汉调桄桄》《蔡伦造纸传说》《镇巴民歌总汇》《洋县谢村黄酒》《陕南羌族》等一批非遗研究或者资料专著。《汉中巴山礼仪词》一书的前期编辑校对工作已顺利完成,年内将正式出版发行。
今后,汉中市群艺馆、汉中市非遗中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的力度。下一步,我们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将和相关学校有关学校老师合作、协作,选择易学习,有特色的如苗乡刺绣、皮影戏、羊皮鼓舞、龙舞等非遗展演、技艺项目在校园推广,联手开辟第二课堂,并设置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力争抓出成效。二是持续开展非遗展演、活态传承工作。今后,在传统节假日等特定的时期,我们将汉调桄桄、五节龙、社火、打锣镲等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与现代的文艺节目相结合,为广大群众提供雅俗共赏的文艺演出。三是针对基础实际,举办经常性的非遗培训,提供真正需要的非遗保护知识和技能。四是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让政府的投资发挥良好的文化效益。今年年底前,汉中市群艺馆、非遗中心将搬迁入住新馆,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的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新馆中,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面积达6000平方米。我们将充分利用馆内设施,科学布局展厅,定期举办非遗展示,邀请有关专家、非遗传承人定期举办非遗讲座,让汉中市非遗中心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展示展演、研究研讨的热土。五是搭建传统文化及技艺的体验平台,已着手策划成立汉中市非遗传统制作技艺协会,让史上活跃过的好东西,在创新中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实现发展保护的目的。同时在市非遗中心和有关文化旅游场所开展示范、体验、互动活动,让好东西重新“活起来”。六是加大投入和精力,不失时机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采取走访和激励的方式鼓励传承人口传心授的积极性,并用现代手段记录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脉通地气,血连祖根,神依山水,魂附民生,保护这闪光的文化记忆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