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4日
“三秦悦读”主题征文(11)
书香梁家河
书香梁家河
  延川县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古镇。从文安驿朝南走,是一个蜿蜒十多里长的黄土沟。沟的两旁是高耸的黄土崖。沿沟底的乡村小道,走到沟垴深处就到了梁家河村,村口是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河,沿河道两岸的黄土崖居住着村民,土窑洞三间一处,五间一院零散地镶嵌在小河两岸,这是一个只有80余户300多人的普通小山村。
  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迎来了一群北京知青,这批北京知青中,有一个还不满16岁的后生,他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20岁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年,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从此离开了梁家河村。他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在村委会大院的村史馆,讲解员讲述着梁家河村发展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往事。那一幅幅挂图,演绎着梁家河村的时代变迁,展示着习近平等北京知青的插队岁月,述说着离开后的习近平40年来与梁家河村民的深情交往。通过讲解,我们知道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成长经历:他不到16岁来到梁家河,17岁入团,19岁入党,20岁就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村民打井汲水、淤地造田、办铁业社、裁缝铺、磨坊、代销店,为村民们办了数不清的好事,也在梁家河村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历史印记。
  在梁家河,我对习近平插队中酷爱读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村史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趣事:当年习近平和14名北京知青一起徒步来到梁家河村时,大队派人前去文安驿迎接知青们进村,一位个子瘦小的村民帮知青拿行李时,耍了小心眼专门捡了个小棕箱扛起就走,结果这个小棕箱越扛越重,回村之后才知道那个厚重的小箱子是习近平的,里面全是砖头厚的书籍。
  当年在梁家河,村民对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直观印象是;“爱看书”、“好学”。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处。小院干净整洁,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串串苞谷和红辣椒。习近平和知青们住过的这孔窑洞,炕上放着一排铺盖,靠着炕的一侧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墙上还挂着一盏油灯。已经60多岁的刘金莲大娘回忆说:习近平平时很文静的,喜欢在窑洞里看书。每到晚上,都在油灯下看书,社员大多不识字,只知道他看的书很深,像砖头厚的书好多好多。书是他下乡的时候带来的,满满一箱。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深夜。在油灯下看书,第二天咳出的痰都是黑的。
  习近平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曾提过他在陕北插队时,听说30里外一个知青点有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非常想看,步行走了30里山路,把《浮士德》借来看了。看完后又赶路给人家还去。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回忆说:“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爱好。习近平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多项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2006年2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谈《多读书,修政德》。他说,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国外评价中共十八大产生了一个以习近平为首的知青领导层,是一个了解中国最基层,真正懂得人民的领导集体。他们认为,这一届领导人将会给中共和中国带来希望。插队做过知青这段经历对这届中央领导人来说,毋庸置疑,对他们的性格、意志、品质,还有跟老百姓沟通的能力,应该都是有锻炼的。习总书记不到16岁插队,在陕北农村一呆就是7年。这7年时间不短,正是性格、品质养成的年龄。由此来看,习近平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他的文韬武略、大智大勇等等,都可以从他梁家河七年的插队历练和酷爱读书中找到答案。
  梁家河,浓浓的书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