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4日
我平凡的世界
我平凡的世界
  6月17日,由上海剧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陕西省文化厅出品的话剧《平凡的世界》在路遥纪念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出品方希望在今年12月2日路遥先生诞辰进行首场试演。在发布会上,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路遥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现场人来人往,吵吵闹闹,而在我的思绪里,却是像朴实的陕北老乡们正给我讲述着他们平凡的世界。
  与路遥先生结缘,还得从《平凡的世界》说起。2015年的正月初八,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各大卫视热播。当时追了一个月剧,落下了帷幕后,想着跟他们一路走来,有笑也有泪,突然要说再见,心里莫名空落落的。闭上眼睛,电视里的人物形象不停地在眼前晃动,熟悉的信天游还在耳畔回荡……
  记得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在中学的一节晚自习上,无意翻开一本阅读资料,其中推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章,“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就是这朴实的语句,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接下来讲到孙少平和郝红梅吃“黑非洲”的情节,我想我已经陷进去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语言风格,相似的生活体验,看完后让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脑子里想的都是接下来故事将会怎么展开。第二天中午一放学就跑去书摊买了一本盗版的,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利用各种时间看了起来。那会儿生活还不是很好,一周的生活费也有限,买盗版书花的钱还是有点心疼,但为了故事情节也就豁了出去。虽然是盗版书,我还是用吃完的面包袋给它封了个皮,怕弄脏弄破。
  那段读书的日子仿佛找到了什么力量,觉得生活充实了好多,被孙少平兄弟俩着实激励了一把。那会还不懂里面的政治关系,对主人公的感情也是懵懵懂懂,但就是那股陕北人特有的奋斗劲,就是那似曾相识的乡里乡亲们的淳朴话语,就是那一个个在黄色山峦下埋头操劳的人物深深吸引着我。那段时间在班里我是开口少平闭口少安的,一本盗版书四处传阅,同学们都在讨论书里的一句句话,一个个词,一个个人……
  从得知《平凡的世界》开拍后就一直关注着,很是期待这版电视将会如何再现书中的世界。之前看过89版的同名电视剧,由于年代较久,所以画质、音效都不理想,不过人物造型及场景因与书中年代间隔小,所以还原度极高。当听说新版用方言来演后,心中的激动之情更是难以掩盖,每天都会刷刷电视剧的官微看有啥新的拍摄进度。随着人物造型、片花的陆续曝光,我放心了许多,至少造型还不算雷人。
  新版开播后,伴着贺国丰浓浓陕北味、满满家乡情的片头片尾曲,我走进了电视剧里,与主人公又一次走了一遍平凡的世界。尤其最后一集,少安回忆时《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的歌声响起,眼泪随之崩出,歌声里特有的黄土高原的那种情调,原味但又不缺创新,可谓回肠荡气,每一声嘶喊都唱出了记忆的味道,唱出了时间的味道。我一遍遍地听着入睡,想着自己平凡的世界,想着父母亲那平凡的世界。一样的黄土地,一样的不屈不挠,一样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又想起没有建设路遥纪念馆时的王家堡,当时只立了一块刻有“路遥故里”的石碑。每一次路过,我都会一次次地回头张望纪念碑,只想对这位把黄土地的点点滴滴写得淋漓尽致的人儿致敬。感谢他用生命为我们带来了黄土地的记忆和无限的精神食粮!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勾出憨厚的陕北人;就是这一道道坎坎,绊出坚韧的陕北人;就是这一把把黄土,养育出厚实的陕北人;就是这一座座秃山,造就了刚毅的陕北人;那一排排土石窑洞、那一缕缕山间炊烟,是每一个在外陕北人深深的眷恋。著名作家高建群在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中写道:“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至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克和唐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出生叫做‘落草’,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路遥正是这么一个典型的陕北人,在他那苦难的人生里,在他那平凡的世界里,静静地诉说着关于时代的记忆,关于陕北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人生体验和不平凡的世界。
  “这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是啊,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身处贫富,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老天对他就是平等的。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只要肯去劳动,不把不幸当作负担,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用我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于我只有一次。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在我平凡的世界里,我都要以本职工作去创造不平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