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区双楠印象共享书屋外景
长沙市伍家岭街道社区“共享书屋” 下载一款APP,读者在线支付99元的押金,即可享受单次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不过需要在10天之内归还。读者还可以在此APP中展示自己的藏书,记录图书的评价并以书会友。7月16日,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这家因被写进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而成为“网红”的24小时书店,又一次吸引了舆论的眼球。在单车、电脑、无人机、汽车等民生用品均可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实现使用权共享后,书籍这一文化产品也加入了“共享经济”的行列。
“穷”则思变共享经济向文化领域延伸
“我们推出‘共享书店’,是基于适应信息化时代阅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考虑,融入移动互联‘免费’‘共享’‘定制化’等精神,让读者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从‘买书’到‘借书’的转变,书店内所有图书免费对外开放,书店职员也从过去的销售人员变成了用户的阅读顾问。第二是从个体化阅读到社交化阅读的转变,用户可在APP上自由交流阅读体验,以书会友。第三是从阅读到阅读投资的转变,不仅实现了免费读书,多读书者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学金。”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共享书店项目负责人黄震介绍。
早在推出“共享书店”之前的几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就对出版发行业进行过深度调研,认为中国图书发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商务一天天侵蚀传统图书市场,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加剧了行业危机,要想实现生存与发展,必须实现主业的转型与升级。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较上年增长103%。业内人士预测,按照当前发展态势,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将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会达到10%。
长期关注公益领域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认为,共享书屋这个设想不错,流动图书在很多国家都有,喜欢阅读的人会不约而同与他人分享。
共享图书在实施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和共享单车不一样,共享单车是为了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共享书屋重点不在书,而是在阅读的重视和培养兴趣。看起来共享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的地方,它可以提高阅读氛围,和行为习惯,但真正想看书的人并不缺书,而在于习惯和时间。
另外,对于共享产品,社会对于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规范和处理传统,例如共享单车,会被轻易损坏,书籍这种便于流传的物件更容易受到损坏,但是它的时间长远,因为总有人在不停坚持,会有热爱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
“共享单车经营模式的成功,激发了其他产品共享的浪潮,致使‘共享’从交通出行向空间使用、医疗健康、物品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领域转移。共享书店,是共享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实践。近十几年来,实体书店经营遭遇寒冬,用‘共享’创新经营模式,是对新理念的应用,也是盘活图书资源的务实之举。”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巍这样分析“共享书店”的出现。
另外,近几年中国城市有很多来自民间的阅读项目,大多针对成人教育方面的阅读,包括阅读量和阅读内容,共享书屋如果不能真正有特色的内容和推广人群,就会比较被动,如果这样的行动能够着力点在青少年上面,效果和影响都会不一样。
路途尚远市场空间与营利模式待检验
“任何共享经济模式要想成功,前提是它必须是一种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对市场的精确测算。相对于单车、汽车、房屋租赁巨大的市场而言,图书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还有待检验。”朱巍提醒。
“相对于衣食住行而言,阅读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消费群体规模大,则有营利可能。如果消费者群体规模不大、消费意愿不强烈,维持运转面临一定的压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3月长沙建湘新村社区做了10个共享书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取阅,也可以把家里的旧书放入其中与他人共享。另外,上海西渡街道在辖区内的三个社区和一处街角分别设立了共享书屋,首批放入600本读物,一个星期过去,图书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出现增加。
2014年6月至今,合肥三孝口书店客流约为700万人次,首批“共享书店”将在10家新华书店实体书店和校园书店同步试点。此外,该集团推出的“智慧书房”APP已有100多家泛娱乐、新媒体、自媒体入驻。线下线上平台力量的整合,或许可为“共享书店”运营提供一定的基础。
魏玉山和朱巍均指出,在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实践中,如何营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各类企业大量引入风险投资,甚至不惜“烧钱”拓展市场,志并不在短期营利,而在于长期的市场占有率与平台点击量,对“共享书店”而言,实现营利恐更为艰难。
对于营利模式,黄震表示,安徽新华书店一方面希望通过“免费”和“共享”促进进店客流和重复到店客流的增加;一方面在大数据支持下尝试更加精准的选品,加快出版物的流转,节约货架、物流、资金等成本。此外,未来将通过APP聚合更多业务形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选择。
“善其身,济天下”文化责任更为重要
在做共享书屋项目之前,广州的共享书屋主办方认为,大部分的共享书屋在活动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少民众的参与感,民众没有办法参与其中,自然也不会对活动感兴趣;二是缺少设计感,书屋外形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很难引起民众的注意。
为此,他们从这两方面开始改善,加入了建筑设计、木工制作、美术色彩内容,让参与家庭从设计到制作,从装饰到投放,都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感。每一个书屋都由小朋友亲自设计,由家长和孩子们亲手制作而成,融入更多公益元素:比如书屋制作材料中有一部分是旧木,书屋的装饰使用了小朋友们的旧玩具等。
这是一个好玩、易参与的活动,制造了一个亲子共建的场景,让家长和孩子们亲手制作书屋,获得美好的回忆。活动中,小朋友与大家讲喜欢的故事,分享喜欢的书,成为共享书屋的小粉丝。
广州共享书屋活动发起人刘琼雄说,亲子家庭是最容易沟通的群体,亲子是共享文化的最好的切入点。但是这个项目到底能走多远,他也不知道,目前只是先把样本做起来,测试社会反应,不过现在已经有大型社区表达了合作意愿。
三孝口新华书店“共享书店”项目启动以来,也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数据显示,第一天到店人数突破1000人,两天共享书籍5600本,客流量环比增长96.8%,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57%,其中出版物销售增长8%,多元销售增长82.28%。
“近几年,全国实体书店经营几乎都在亏损。但我们深知善其身,方能济天下。打造共享书店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安徽新华书店作为一家国有文化企业,应该具有的开拓和担当。”黄震说。
“‘共享书店’改变过去书籍销售一锤定音的模式,让读者可以先行体验之后再决定买与不买,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的事情。此外,即使不买书,‘共享’也能让书籍实现从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转变,实现知识的交流和文化的共享,于阅读的推广而言也是一件好的事情。”魏玉山评价。
朱巍设想了一种更为理想的“共享阅读”方式,在全国公共空间设立更多的图书借阅点,读者可随时随地借阅书籍,“为每个城市都带去一缕书香”。
据《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